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主题演讲,开展7场专业平行论坛,重大设施、项目、合作启动运行、建设、发布,与深圳市全球招商大会联动交流……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将于12月5日至6日举办。在“光明·筑梦未来”的永久主题下,此次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以“聚力”“联动”“扬帆”为年度主题词,将促进光明科学城加快建设,展示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和影响力。
12月3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朱云介绍论坛总体情况,并与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钟海,光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姚高科就光明科学城建设进展、增强原始创新力以及赋能产业等情况答记者问。
“1+1+7+1”活动矩阵
打造高水平科技论坛
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肩负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据悉,本届论坛由市政府主办,市发展和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创新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港澳办、市科协、光明区政府、深业集团、科学城公司等单位承办。
朱云表示,论坛拟采取“1+1+7+1”形式,即1场开幕式、1场全体会议、7场平行论坛、1场参访交流活动,并举行重大设施启动运行、重大项目启动建设、重大合作发布仪式、重要机构成立仪式、重大设施共享邀约等系列成果发布活动。平行论坛将结合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设置人工智能大模型论坛、光明·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转化大会、“央地国企深圳行”光明站活动,以及面向前沿技术的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会议等7场活动,并与深圳市全球招商大会联动,举办参访交流活动,助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光明科学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深圳聚焦重大创新载体布局、前沿未来产业培育、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等方面,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朱云表示,深圳立足产业需求,一体化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科研院校,加快构建交叉融合、紧密协作、相互支撑的创新链条。重大设施方面,鹏城云脑III、超算二期工程加快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应用、融合发展;高校机构方面,深圳理工大学去筹设立,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基本建成,重点布局新工科、新理科、新医科等学科方向,加速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生态构建方面,依托重大创新载体一体化布局产业平台、产业基金以及产业园区,优化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目前落地50亿元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15亿元合成生物产业基金、10亿元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基金等一批市级产业基金。在链接高端创新资源领域,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通道(深圳段)加快开展可行性研究;加快编制与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联动发展工作方案,揭牌运行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国际合作方面,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上国际科学机构代表齐聚一堂,为光明科学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大”导向布局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光明科学城是纳入国家布局,集大学、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于一体的重大科技创新资源平台。如何进一步增强深圳原始创新能力?钟海表示,光明科学城的体系导向、数智导向、产业导向,既是深圳基础研究跨越式、新范式发展的集中布局地,又极大地增强深圳原始创新能力,促进重点领域交叉融合发展。
钟海说,光明科学城不仅聚集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医科院、深圳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鹏城云脑Ⅲ等设施,也是科技部与深圳部市联动合成生物重点专项、市区联动脑专项等重大科技攻关主要承载地,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科研事业舞台。而且,光明科学城位于香港—深圳—广州创新集群腰部位置,是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密集、原始创新体系化布局的科技高地。
科学与数智融合方面,光明科学城在AIforscience(人工智能科学)方面资源齐备,有鹏城云脑Ⅲ、超算二期等算力设施,材料基因组等科学数据源装置,定量合成生物等IT+BT交叉融合平台;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光明实验室、深圳医科院等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AIforscience;产业创新中心等聚集区聚焦未来AI+、+AI。光明科学城围绕科学与数智深度融合,正积极探索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科研新范式。
赋能产业发展方面,光明科学城在推动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重大设施建设的同时,规划布局了深圳“20+8”产业集群的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机工程、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重大平台融合作用,形成“高校院所+装置设施+园区+产业+金融+人才”六位一体模式,推动原始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发展交互迭代,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光明实践”“深圳实践”。
“四链”深度融合
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姚高科表示,以科学赋能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光明科学城建设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市依托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及各类科研平台集聚优势,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效赋能产业发展。
在成果转化方面,加速集聚落地一批大院大所和产业创新中心,大力推动科学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平台、中小试基地和科技孵化器,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探索科研经济发展新路径。
在规划布局产业空间上,规划布局光明中心区科学与科技服务业、凤凰城国际研发及先进制造、光明湖生命科技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打造明湖智谷智能传感、新兴湖新能源等5个平方公里级集中连片区域,新改建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卫光生命科学园等一批超100万平方米成果转化空间及超100万平方米产业化空间,充分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求。
在持续加大科技金融供给方面,建成光明科技金融大厦,设立百亿级科学城母基金,落地合成生物、脑科学等总规模75亿元的3只市级产业基金,推出100亿元科技金融专项,设立规模2亿元的全市首只种子基金,落地7家科技支行,初步建立“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科学城母基金+种子基金+市场化基金”的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覆盖“0→1→10→100”全过程创新链条。(记者 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