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辽河平原,是辽宁省省会、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市域面积12860平方公里,2022年沈阳市常住人口914.7万人。沈阳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贸易中心,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国家明确支持建设的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享有“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美誉,2023年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获批成为全国第九大都市圈。沈阳产业基础雄厚,歼击机、乙烯压缩机、深潜机器人、特高压变压器等一大批“大国重器”在沈问世,“沈阳智造”为嫦娥、天宫、载人深潜等国家工程作出重要贡献;沈阳科教资源丰富,拥有121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以及57个独立科研机构。
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沈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着力打通学校、企业、城市各环节堵点,不断叠加教育、人才、科技红利,推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做优顶层设计,夯实产教融合根基
一是高站位推动。沈阳市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工作,将其作为推动振兴发展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先手棋”,建立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工作专班具体推进、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定期调度、市直相关单位跨部门联动、产教融合促进联盟共治发展的党、政、部门、联盟“四位一体”联合推动机制,全面领导“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强力推动全要素深度融合。
二是高起点谋划。围绕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目标,将产教融合建设纳入到《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沈阳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行动计划》《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等城市顶层规划;2021年,在成功建设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产教融合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坚持“教育+科技+企业”建设思路,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综合保税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等6个国家级、省级试点及开发区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并积极带动其他产业园区建设产教融合园区,构建起了产业集群和教育集群的集合体。
三是高强度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建设,硬件条件是基础,资金投入是保障。202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135亿元,新建、改扩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创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其中,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职业教育支出32.3亿元,年均增长9.5%。2022年,为沈阳大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2个项目争取中央资金1.6亿元;为总投资71.8亿元的28个项目申请国家专项债35.4亿元;申报贷款贴息项目65个,总投资210.86亿元,申请贷款支持101.77亿元。
(二)深化职教改革,提升产教融合能力
一是做优产教布局。引导教育资源向产业集中,围绕沈阳市所辖县区的浑南区、铁西区、沈北新区、于洪区四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布局沈阳中德学院、中德应用技术学院(跨企业实训中心)、沈北科教融合园、浑南科技城等产教资源,构建了“一东一西,共轴合力”“一南一北,贯通发力”的产教融合发展布局,有力服务智能制造、先进装备智慧制造、智能装备与特种机床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教育资源“瘦身健体”,实施学校整合,将5所学校整合组建为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将34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重组为10所,停办“散、小、弱”中等职业学校;促进办学质量提升,实施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提质培优行动、数字职教计划,国家级示范校达到11所;提升办学层次,推进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沈阳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举办高等专科学校。
二是提升“三融”能力。推进职普融通,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136所中小学与36所职业学校结成职业启蒙对接校;深化产教融合,组建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1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产教真融合;推动科教融汇,依托驻沈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资源,重点支持20个沈阳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每站给予15万元的一次性建站补贴,沈阳市连续两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成为全国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因“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沈阳职业教育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表扬激励。
三是改革人才培养。围绕产业需求,建立“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发展机制,2023年,职业院校新增134个、撤销48个专业,有80%在校生就读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专业,覆盖沈阳振兴发展的支柱产业;围绕企业需求,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突破口,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改革,与华晨宝马、海尔、阿里云、华为、京东等企业进行“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双元制”培养,人数占在校生比例20%左右。围绕社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和有偿性社会职业培训,广泛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企业技术人员和社区居民等培训,年均培训20万人次左右。围绕国际需求,推进开放办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获国家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称号。
(三)打破三个边界,增强产教融合质效
一是消融行业边界。坚持在产教融合建设中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与人才工作。发改、教育部门支持建设区域性产教融合重点项目平台,推进华晨宝马实训中心、中德园跨企业培训中心等37个项目建设。科技部门在全市搭建各类创新平台1457个,其中,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71个。人社部门积极打造“沈阳业事”舒心就业服务平台,累积发布就业服务信息超过300万条,解决就业28万人次,各部门协同联动、向心发力,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是消融校企边界。实施集团化办学,职业院校组建19个职教集团,涵盖企业千余家,全面开展人才共育、专业共建等合作;举办产业学院,高等院校与区域和行业内技术先进、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实体企业合作举办产业学院,建有省级产业学院50个,累计培养学生3万余人;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机制,职业院校设置30%“流动岗”用于引进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培育“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5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300余个;实施深度融合,依托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组建政、校、行、企资源共享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围绕抓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组建汽车产业链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三是消融城市边界。连续举办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都市圈城市全覆盖,参赛人员涵盖都市圈“七市一区”及大连、葫芦岛等友好城市,83所学校参赛,师生2000余人,各赛项第一名,均被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录用,大赛成为都市圈教育亮丽品牌。
定期召开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书记市长联席会议,落实促进平台共享工作任务,围绕都市圈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数字经济、航空5大产业和12条产业链发展需求,强力推动职业院校共建共享,持续放大沈阳优质教育资源的外溢和带动作用,助力区域协同发展。
三、工作经验
(一)日臻完善的政策体系奠定了“能融”的基础
2020年印发实施的《沈阳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沈阳市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实施方案》,加快了沈阳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之后又相继出台的《沈阳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动计划(2021-2023年)》《沈阳市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关于开展校企双制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等20余个方案措施,有力地激发了产教融合活力,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键领域的破冰之举增加了“敢融”的底气
围绕破解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制度制约,率先在东北三省探索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流动,增强了职业教育就业适配度。目前,中航集团沈飞有限公司等500余家企业的19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沈阳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聚焦激发办学活力,鼓励院校敢闯真融,在东北三省率先出台《沈阳市推进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指导意见》,解决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规范收支等具体问题,化解了操作层面的制度障碍,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取得了制度出台即破冰的良好政策预期。
(三)同频共振的服务模式激活了“想融”的需求
送企之需,开展“惠帮企@链上沈阳”专项行动,深入企业送产教融合政策、送用工需求服务、促校企深入合作、解企业发展难题等,服务企业108.6万户次。助企育才,挖掘企业优秀青年员工推荐列入“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接受高职专科、应用本科或专业硕士等学历教育;面向企业职工开展职业培训,符合条件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按照不同等级给予1500-5000元补贴。为企添“财”,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全面推行,为企业提供每年每人不少于5000元的培训补贴;兑现支持企业发展政策资金225.08亿元。拿出真金白银,促进降本增效,拉近了校企双向奔赴的距离,目前,全市共有36家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200家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涵盖制造业、服务业、教育等10个领域,“校热企冷”问题得到有效扭转。
(四)向上向好的融合态势提升了“融好”的信心
依托于广阔的校企融合发展场景,项目在现场推进,研究在一线展开,成果在融合中诞生,培育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11个、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3项,2022年签订转化项目706项,合同额4.37亿元。年均稳定输送6万余名技术技能型人才,极大地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用工紧缺难题。“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精准解决了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贡献了“干得住、用得好”的生力军,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了沈阳的转型升级和振兴发展的坚实依靠,进一步增强了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建设的信心,坚定了走好产教融合发展之路打造沈阳范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