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专题
  • 中宏网首页 >
  • 视频 >
  • 专题 >
  • 正文

“人工智能+”为消费提质注入新动能

2025-09-24 15:52:01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一项重点行动。《意见》围绕服务消费和产品消费两个方面提出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的工作方向,为提振我国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注入了新动能。如何理解“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行动将对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对此,中宏网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系主任焦豪,为我们解读“人工智能+”如何为消费提质注入新动能。

中宏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重大意义?

  焦豪:《意见》的颁布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咱们国家进一步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我们知道2022年ChatGPT发布以来,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相关的计划和政策,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第二,通过颁布这个文件对我国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我国有很多的智能原生企业,像宇树科技、Deepseek等逐渐兴起,通过文件的颁布能够进一步让这些人工智能企业飞速提升,同时对于我国的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智能化转型。第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更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能够让我们构建一个普惠而又温暖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定制,实现不同区域的儿童接受同样的教育。此外,人工智能能够进一步让医疗普惠我们的群众,在不同的区域,医生可以在一个地方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为边远地区的患者开展医疗服务。同时,由于AI技术的发展,专门会有一些AI机器人,通过AI机器人可以做相应的一些手术,来缓解医生数量紧张的困境。

  中宏网:您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促进消费提质?

  焦豪:数字消费大部分其实就是一个在线化的过程,我们把购物的场景从线下移到了线上,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有一些新的消费模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消费的个性化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能够精准化服务顾客的需求。我们进入人工智能领域以后,能进一步提升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是智能化。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行为方式从线上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到现在智能化、体验化方向发展。

  中宏网:您认为,“人工智能+”行动将对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

  焦豪: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方式、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有一些改进。在企业提供产品方面,企业也不简简单单是从供给方的角度来入手,企业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来开发相应的产品以外,也更进一步把顾客的需求和企业的技术相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消费的潜力和需求。

  对于人工智能相关产品而言,在一开始由于研发成本相关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产品的价格会相对较高,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有一个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迭代速度特别快,所以说,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无论是陪伴型机器人还是人工智能相关的一些产品,它的价格会逐渐下降到让人民群众能够买到的一个价格。

  中宏网: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消费领域会出现哪些颠覆性的新业态、新模式?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焦豪:第一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可能会从自我的需求转为企业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来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能够智能化地为消费者需求服务;第二,未来的消费场景会更加丰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也许在将来的场景里,陪伴型机器人可能会有时候代替保姆的一些工作,它会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更加满足顾客的一些需求。

  

编辑:李想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