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对此,中宏网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相关专家,针对一揽子增量政策开展解读宣传。本期视频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经济学院教授范志勇从宏观经济层面解读一揽子增量政策,点击视频观看!
中宏网:如何理解“增量”一词?
范志勇:其实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从9月24号开始,先是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然后就是中央政治局的会议。国庆节之后,发改委、财政部,包括住建部这一系列和经济相关的主要的主管部门,都通过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来发布了在各自领域的一些政策。
这种政策实际上在过去是比较少见的,过去一般都是这种单向的政策。这次几个核心的经济主管部门一起,相继通过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来对外宣布未来的政策调整,这个是比较少见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一揽子增量政策。
增量改革的问题是对应另外一种所谓存量的政策或者存量的改革。存量是用来刻画当前经济已经形成了的一种状态。比方说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可能和过去一段时间里,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存量政策调整,难度是比较大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增量的方式来进行调整,比方说我们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做出调整,改变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比方说人民银行又调整了存量房贷的利率,就是说,房贷本金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每个月支付的利息成本下降。这种情况下,大家可能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那么消费的需求才有可能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就是通过这种增量的政策来撬动存量的调整,这是提高政策有效性的一种方式。
中宏网:一揽子增量政策要解决什么问题?
范志勇:其实宏观经济当前我们遇到的情况,如果简单概括,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国内经济的原因,也是全球经济一个长期的状况,再加上国际环境的变化,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包括中欧最近的贸易摩擦,实际上我们所面临的整个外部的需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也传导到我们国内的内部经济运行。所以内外部的因素叠加,使得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比较显著的困难,就是总需求不足。总需求有不足就直接体现在我们消费的增速在放缓,投资的增速也在放缓。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在供给层面,通过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在很多尖端科技领域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新三样”在全球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包括信息通讯,比如华为芯片等都实现了很明显的技术突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技术有了突破,供给方面结构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另外一方面,全球的总需求面临不足的状态,所以现在这两项叠加在一起,对于我们来说迫切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总需求不足的困难。所以这次,也是面临着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央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力度也是非常大的,都是有针对性的细则出台。
中宏网:如何正确看待一揽子增量政策,中国经济的前景如何?
范志勇:要正确看待政策见效。实际上我们国家整体生产能力已经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反而是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总需求不足的矛盾相互叠加,所以现在不仅仅是说财政花多少钱,建多少大项目就能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而应该是在很多领域,我们一方面能够把长期的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和短期的总需求这两方面做到很好地结合。我们不能因为短期里面总需求提高了,但是后续造成新的结构性矛盾或者是在某些领域里又造成了新的资产泡沫,这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从国内的环境来讲,大家仍然非常期待发改委、财政部的政策能够像人民银行的政策一样,能给到多少资金支持,能有多大规模的投资,然后算一算GDP能够增长多少。但是实际上我们中国经济不能走过去以数量扩张的方式为主的道路,而是以提升质量为主。我们要讲的是“精准滴灌”,也会根据市场的反应,对接下来的政策做一些灵活的调整,我们的政策现在也变得更加科学和有效。
另外一方面,实际上我们需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前景。在人类历史上很难看到一个国家出现了很多世界级的企业,但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却很差,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很多世界级的企业,正在过去被卡脖子的领域当中成了主要的竞争者。比方说在大飞机行业,过去是两巨头,现在可能是三巨头,中国的C919飞机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包括通讯领域当中,就像华为鸿蒙,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都已经出现了。
其实中国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现象,历史上除了二战期间的美国,其全球供应能力达到世界级的水平。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全球拥有按照联合国标准,门类最全的这样一个工业产品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好地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来推动,或是服务于全球的经济发展。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仍然是非常具有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