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京津冀三省市人口总量超1亿,经济总量超10万亿元,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创新要素最发达、科技和人才成果最丰富以及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的区域之一。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协同治理持续改善。
京津冀生态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十年来,三地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共同建立健全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等协同工作机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逐渐形成“绿林满溢、湿地环抱、碧海相拥”的良好生态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完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示范区,推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站在新起点上,对标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呼唤京津冀生态高质量保护迈出新步伐,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为重要抓手,更加合理地统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三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加强绿色发展协作,打造绿色发展高地。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对标世界级城市群生态协同发展的目标与愿景,锚定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战略目标,结合区域实际,关键是要找准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坐标、目标、指标。以建立世界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为目标,坚持重点突出、导向清晰、层次分明,围绕生态质量、绿色产业、能源结构、生态安全等内容,探索构建一套完善的、独具京津冀区域特色的、科学系统的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为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发展制定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
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引导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提升,推广应用先进生产工艺。建立健全区域绿色产业合作机制,促进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中的引领作用,鼓励京津冀地区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绿色创新技术,支持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优化产业结构,支撑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深化氢能、新型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跨区域、集群化协同发展,推进绿色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发电、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积极打造京津冀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及清洁运输示范区。
优化京津冀生态资源的配置管控。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分层级、差异化的精准管控,进一步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要持续抓好北方防沙带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控制城镇化无序扩张,注重城市内外蓝绿空间的塑造和联通,推动城镇空间的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在燕山、太行山、白洋淀等京津冀区域生态敏感区域,应严格保护生态系统,推进破碎地生态修复,防止自然资源快速枯竭;在受城镇化干扰较小的乡村地区,应严格控制污染性产业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优化中。
健全京津冀生态协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统筹好大气、水、土壤、山林等基础性生态环境要素治理,全面提升生态治理的有效性、精准性和科学性,促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要深化京津冀联建联防联治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全方位协同。科学制定资源分配制度,充分考虑各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制定具体的、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同时,要完善生态协同工作机制,强化跨区域合作,健全部门间常态化、机制化对接沟通机制,共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举措,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职责,加强监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完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积极落实生态补偿措施,加大对区域生态保护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用好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京津冀氢能产业高峰论坛等平台,积极搭建跨区域、跨领域合作桥梁,持续讲好京津冀绿色发展故事,在引领全国区域生态协同上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京津冀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新起点上再出发的信心和干劲,成为高水平生态保护的行家里手,为高质量推进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汇聚强大动力。(作者张云路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京津冀生态率先突破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李雄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林草局京津冀生态率先突破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