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州市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和市民对高质量生活期盼,持续推进“职业化、标准化、品质化、规范化”建设,不断促进家政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目前,扬州市有家政企业超过900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行业产值超过3亿元。家政服务业成为促进农民工转移劳动力、推动乡村振兴、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业。
亮点之一:加强组织保障,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构建“条块结合、多方合作”的组织体系。将家政服务业列为市现代服务业十大重点产业之一,纳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家庭服务机构纳入市服务业政策享受范围。成立家政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单列专项政策,从行业发展、财税政策、技能培训等方面加大对行业的扶持。成立扬州市巾帼家庭服务联盟,引导120家家政服务企业入驻江苏省“好苏嫂”家政服务联盟信用平台。
二是构建“点面结合、贴近扶持”的政策体系。出台了《扬州市家庭服务业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实施办法》《扬州市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引领家政产业集聚发展和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20年以来,在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置了家政健康服务专项,重点支持家政服务进社区、家政服务领域校企合作、行业标准制定等。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专项引导资金近600万元。
三是构建“三级联动、培赛结合”的培训体系。推进市、县、乡三级联动,常态化组织“订单式”培训和家政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将扬州“三把刀”、淮扬菜烹饪技艺等极具扬州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纳入家政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工学一体”“校企双师”的模式,提升企业学徒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对新上岗家政服务人员开展规范化岗前培训,推动在岗家政服务人员每两年至少得到1次集中“回炉”培训,每年开展“家政服务业万人培训工程”暨技能培训月活动,年培训规模约3万人次。
亮点之二:优化生长环境,厚植“发展沃土”
一是推广颐养社区发展模式。针对广大群众需求迫切的有质量的养老服务,以“体系化+标准化+专业化+项目化”为抓手,运用“公助民营”模式,积极引入专业综合性家政企业,构建社区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如,邗江区双桥街道虹桥社区打造“夕阳有爱”“健康居家”“智能看护”等定制化项目包,为街道2.6万名有服务需求的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是打造“互联网+家政”的服务体系。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嵌入式家政服务网点,推动“互联网+”与社区家政服务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家政服务。实施智慧家政平台—“巾帼家政一平方”进社区,借助社区多功能一体机,融入“家政服务超市”理念,提供便捷家政服务。
三是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发挥政策性资金导向作用,通过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中央预算内资金、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引导和支持,推进重点领域的项目建设;通过投融资和财税等组合式激励,扶持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推进金融保险领域创新,重点实施了家政服务“信易贷”、妇女创业担保贷、家政专门保险(家政雇主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超龄家政从业人员单险种试行参加工伤保险等试点工作。
亮点之三:做强市场主体,培育“地理标识”
一是培育家政品牌标识。开展家政服务业“品牌+”行动,开展示范服务站创建、诚信企业认定、骨干企业评选等活动,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宣传、聚合、嫁接等方式实现服务品牌化,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加强宣传、品牌认定、评优评选、深化交流等方式多点发力,构建以“品牌式家政服务”推动“家政服务品牌化”的良好格局。目前,扬州市已有2个全国驰名商标,以及10多个省著名商标或市知名商标,形成了一批“妇”字号家政服务品牌。
二是打造技能认定标识。推广“前校后企”模式,通过在校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引导家政企业开办职业培训学校,学员考核合格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签订就业协议。依托已备案的职业技工院校和第三方评价机构,规范开展与家政服务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目前,全市已有28所民营家政服务业培训学校,累计培训各类学员5万多人,培训后经评价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人才,分别给予符合条件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1000-4000元的补贴。
三是发布地方标准标识。突出行业协会指导和服务作用,积极制定家政服务地方标准。《生活护理(病员、老人)服务规范》《产期母婴健康服务》《母乳喂养服务》《小儿湿疹健康服务》《母婴生活护理从业人员评价》《居家养老服务》《清洗保洁服务》等一批规范,成为地方标准和行业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