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6月20日电(记者 吕丽明)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相关创新模式与概念也逐渐拓展开来,如Web3.0、NFT、元宇宙等。2022年初,多地两会出现“元宇宙”提案议案,“元宇宙”也频繁地出现在全国多地的产业发展规划中。今年上半年,多地相继围绕元宇宙等新兴领域进行布局和规划,如北京通州区正式发布实施《关于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引领发展的八条措施》,助力元宇宙产业发展;上海新推出13大特色产业园,聚焦元宇宙等新赛道,例如徐汇区将在“元创未来”元宇宙产业创新园打造相关产业集群等等。2022年5月22日,中办国办联合颁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也对我国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进行了重要的战略部署。
在2022年6月17日举办的北京市海淀区文化领域“抗疫助企促发展”系列主题活动中,很多企业也提到如何开拓元宇宙模式,拓展业务增长新赛道的问题。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姚建明教授。
姚建明谈到,对于文博行业而言,由于元宇宙的模式和应用场景在文博领域中较容易找到结合点,很多文博企业很容易想到如何探索元宇宙场景的切入,拓展新业务赛道的问题。但不论对于文博企业还是其他行业的企业而言,在做数字化转型时,必须把握一个核心要点,即只有“敬畏”技术,数字化转型才能步入良好赛道。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用数字技术支撑和赋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而更好地创造价值的过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始终要围绕“干什么”和“怎么干”对转型活动进行研究和指引,一定要明确数字技术(包括关联技术)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通过技术赋能到底能给企业及其他各方带来什么价值等等一系列问题,切不可盲目照搬、乱干蛮干。
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一定要“敬畏”技术,也就是说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受时间制约的,不同时间点上的技术水平,其能够支撑和赋能的活动范畴、活动的内容以及能实现的赋能目标等都是不同的。“敬畏”就是要遵循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主观的认为“技术无所不能”。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去强行做超越技术水平支撑的事情,或者技术虽然成熟,但去做超越技术支撑范围之外的事情,往往不会长久,应该尽量避免。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做到“敬畏”技术,主要应该做好三点:一是一定要深刻了解技术,二是要合理运用技术,三是要不断创新技术。
首先,深刻了解技术就是要了解技术的本质、内涵、应用场景、成熟程度、未来趋势等等。不了解技术,自然不知道该技术应该在什么场合下运用,使用时会有什么限制,而技术上的制约与限制也往往带来企业业务拓展和发展上的限制。
就拿当前的VR(虚拟现实)数据头盔(VR眼镜)技术来讲,视觉上的三维沉浸式体验,最好应该让人们的眼睛处在一个封闭遮光的空间,不能受到外界光线影响。因此,我们常见的VR眼镜体积都比较大,也有些笨重,往往容易导致体验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产生不适的感觉。但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这些问题还是很难突破的,原因就在于VR眼镜中必须要有一个体积较大的聚光透镜,否则实现不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沉浸体验的效果也就不会好。因此,如果我们设计的元宇宙模式是需要依靠VR眼镜技术来支撑的,其发展和普及可能还是需要一定时日的。
但与VR眼镜技术相比,由于技术限制的不完全苛刻,使得AR(增强现实)的应用场景相对较广,并且在B端场景的应用明显多于C端。比如在物流业、制造业、医疗、教育、安防行业等等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如快递员佩戴的智能头盔可以替代用手机接单和导航,解放了双手,提升了配送的安全性;在工业领域应用较广的智能检测,在提升检测准确性的同时解决了部分人员检测不安全、难检测的问题;在物流领域,运用AR扫码眼镜替代手持扫码枪,可以提升作业和盘点效率;在医疗领域的远程诊疗、远程手术等实现了紧缺医疗资源的高效共享等等。
因此,AR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更适合作为可穿戴设备来使用,但并不是在任何场景下都具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当我们试图给消费者提供高度沉浸体验的三维元宇宙场景时,仅仅依靠AR设备是很难实现的,必须要借助VR或者MR(混合现实)技术才能实现,而恰恰VR眼镜技术上及成本上的制约,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其模式(特别是2C模式)是较难普及开来的。但元宇宙模式的发展,并不是必须将其与VR眼镜技术画等号,也不是只有通过高度沉浸式的三维场景的创建才可以实现元宇宙。比如,在游戏领域,我们将同样的逻辑赋予平面的二维游戏场景,也可以打造出元宇宙模式。对企业而言,元宇宙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几维,关键是在这个场景中,能够给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体验。因此,在元宇宙场景下,如何深度挖掘客户的当前和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沉浸式体验,进而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体验价值是该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当然,这一逻辑也是任何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逻辑,并不鲜见,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下,所用的支撑技术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同。
其次,企业做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合理运用技术。也就是要明确什么样的技术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企业的问题不需要技术来解决,那么盲目上马技术项目反而没有意义和价值。就拿部分我们熟悉的自动化厨房来讲,多数自动化设备解决的问题并非关键问题,也就是并没有通过技术手段释放了多少人工。比如,一个炒菜的转筒机构,其功能只是不断的翻转,但很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并不是所有的炒菜过程都需要不停地翻转;二是流程中需要耗费大量人工的活动往往是选菜、摘菜、洗菜、备菜等,并不是翻炒这个环节。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将技术投入到能够解放人工的环节中来拓展业务,才能更好的创造新的价值。
再有,要不断创新技术。众所周知,当前的技术水平还没有发展到万能的程度。数字技术的三大类技术(数据、网络、计算)在很多应用场景中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特别是数据技术和计算技术。例如,对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而言,希望数字化转型以后能够解决其档案管理的效率问题。但当前市面上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能够解决的仅仅是档案资料的相关数据传到系统之后如何分析、处理和存储的问题,而档案管理人员真正的痛点和诉求点往往在于如何将纸质档案和数字化系统对接的问题。显然,这一问题的解决更多的需要通过创新与开发新的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软、硬件技术产品来解决。因此,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是必须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解决企业痛点和问题的基础,也给不同行业中深耕的企业带来新业务拓展的机遇,这与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战略举措是一致的。
总之,对于任何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言,我们要“敬畏”技术,就是要对相应的技术本质、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发展阶段和趋势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明确其应用场景及能够带来的价值,并进行不断的研发与创新。只有这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步入良好赛道,才能不断地推进我国数字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姚建明最后总结到,当企业在做数字化转型时,一定要全面、系统、辩证的对转型所面临问题、目标,以及需要用到的数字技术(包括关联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不了解技术本质的前提下去做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不成熟的,也很难行走长远。为了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框架,姚建明教授所著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即将于今年9-10月份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供企业转型时参考。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