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持续深化信用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中的应用,以建设“一地一特色”“一域一品牌”为目标,在跨境贸易、公共资源交易、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宁波辨识度的“信用+”标志性成果,充分凸显信用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释放信用红利。
一、创新跨境电商信用体系,助力跨境进出口持续增长
宁波市积极运用信用理念解决跨境电商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全力构建信用监管机制,推进信用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跨境进出口持续增长。通过构建全景式信用监管机制、打出跨境信用服务组合拳、创新跨境电商信用产品等举措,截至2024年底,共计216家企业入驻平台,累计归集数据229485万条;累计投放GM2D码1.5亿张,日均扫码1.85万次;2024年跨境进口总额达257.4亿元,跨境网购保税进口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创新“信用+一船多证一次通办”服务机制,助推航运经济高质量发展
宁波市聚焦航运企业船舶办证过程中“材料多、环节多、耗时长”的难题,创新“信用+一船多证一次通办”服务机制,通过推行信用好容缺办、实施多件事一次办、开展跨部门协同办、实现全程不停航办等措施,截至2024年底,船舶办证效率提升90%以上,共服务船舶1170艘次;4家航运企业获批国家级新增运力,占全国比例22.2%;辖区全国安全诚信航运公司达8家,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一,2024年宁波籍船舶新评安全诚信船舶33艘次,位列全国第二。
三、构建口岸领域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推动口岸高水平对外开放
宁波口岸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面临诸多挑战。货代行业“炒箱”、黄牛恶意加价、报关环节乱收费、船舶作业效率低下以及堆场费用高涨等问题,严重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影响口岸营商环境。为此,宁波市积极创新,构建口岸领域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推动口岸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力。
四、推出事故车辆“诚信修”应用场景,规范事故车维修市场秩序
为推动机动车事故车辆维修、理赔领域规范经营,宁波市推出事故车辆“诚信修”应用场景,以多方协同的强监管、全闭环模式,重构原事故车辆处置体系,有效规范事故车辆维修市场秩序,保护车主权益。通过实现“多部门”协同监管、构建“全流程”数字闭环、锚定“小切口”精准管控、完善“三评价”优劣划分、打造“一入口”优化服务,截至2024年底,共29家保险公司接通“诚信修”平台,累计近70万辆事故车纳入监管流程,6000余家维修企业入驻企业端,超百万车主体验车主端;累计通过线上数据监测发现超千家违规企业,实地检查1000余家,复查复勘企业600余家、事故车辆超2000台,查处违法违规行为500余起。
五、构建招投标市场“一诺万金”服务体系,以精准的服务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宁波市海曙区引入“信用”工具,推出信用免缴、信用选取、信用融资全链条信用场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以最精准的服务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达成保证金免缴、助力诚信企业中选、提升融资便利等措施,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企业融资便利。
六、创新涉企信用修复保护机制,以信用赋能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宁波市镇海区创新涉企信用修复保护机制,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信用修复与保护模式,成立浙江首家信用修复保护工作平台(信联信用修复保护促进中心),优化涉企信用修复集成式服务,为“失信企业自救、创业遇挫重启、创新驱动护航、破产重整再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信用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七、打造“e企诉清”企业涉诉信息说明服务平台,构筑诚信企业司法保护新屏障
近年来,企业涉诉信息会被第三方机构抓取并提供给金融机构,但这些信息并不必然完整、准确,往往仅显示企业被诉这一事实,并不包含诉讼标的、案由等具体事项,使得企业信用不能被银行等金融机构客观评估,进而导致这些企业的融资贷款受到限制,甚至出现停贷、催贷、断贷的严重后果,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宁波市鄞州区聚焦企业诉求,多元协同联动机制,创新打造“e企诉清”企业涉诉信息说明服务数字化应用,提供个案澄清说明、暂缓信用惩戒、企业信用修复等多元司法服务,为诚信市场主体构筑更为全面的司法保护屏障,护航涉诉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一系列“信用+”应用场景的打造,宁波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宁波样板”。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