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西南民族大学国家安全与区域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常华仁认为,把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就是将资金资源投入人的发展和保障上,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直接作用在人身上。报告中,“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发放育儿补贴”等一系列可感可触的民生福祉,是“投资于人”的具体体现。
从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到做好“土特产”文章,再到加强护理、儿科、病理、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两会期间,一个个利好消息拂面而来,民生含金量不断提升。
常华仁说,“投资于人”,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发展赋能,更为未来蓄力。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从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再到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政策“大礼包”直击百姓急难愁盼,百姓生活将更加美好幸福。
常华仁认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百姓的幸福安康。“这就需要把‘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他强调。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亿多人口迈入中等收入群体。常华仁分析认为,“投资于人”,意味着让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特别是聚焦教育、医疗和养老这三大民生领域短板。例如聚焦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有利于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常华仁提示说,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不少国家在实现物的全面丰富的同时,却陷入人的单向度发展的困境。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我们所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追求物质财富的富足,更强调精神状态的丰盈,突出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他表示,“投资于人”既要不断丰富百姓物质生活,让人们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更要不断满足百姓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推出不少新举措,包括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抓好校园学生餐、平台外卖安全监管等。在常华仁看来,这些都有利于在稳增长、稳就业中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需要看到,一些民生项目虽然不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但长期回报十分丰厚可观;尽管有些资金资源看似没有‘直接到账’给个人,比如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但却扮靓了百姓的美好生活,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这些都有助于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