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是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四季如春、宜居宜业的高原明珠正源源不断释放发展潜力。自2014年成为全国首批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城市以来,先后建设大数据监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区块链公共平台,推进“三统一”,联动“三段式”,运行“三随机”,不断筑牢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监管体系,目前电子化运行项目3.1万个,数据积累达32.8T,为企业发展增动力、群众办事增便利、招投标交易市场增活力,打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提供了数字化基础支撑。
一、“三统一”平台集成,赋能数字交易
一是统一全省“一朵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覆盖。2022年3月,招标项目与省平台实现无缝衔接,全省率先开展“一项目一档案、一标段一存储”,做到“平台之外无交易”,实现招标不见面、投标不进厅、评标无纸化,智能开标率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率均达到100%。
二是统一专家“一个库”,优质专家资源全面共享。按照国家、省要求,昆明市完成专家资格动态核查,规范完善专家个人信息、修改对应专业2.1万人次,编制《昆明市评标专家负面清单》,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强化评标专家警示自律。目前,在库专家8008名,占全省42.3%。
三是统一惠企“一保函”,市场主体降本纾困全面推广。自2019年使用“电子担保保函”以来,保险费率从最初的1.5%降至0.3%。引入28家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为投标人盘活释放保证金约65亿元。出台优化投标保证金代收规定,鼓励招标人少收、不收保证金,每月为投标人节省保证金3000万-4000万元,2022年,仅晋宁区就减免保证金近1亿元。
二、“三段式”联动合力,赋能交易服务
一是严格招投标“前端”管控。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要求,编制《昆明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负面清单》,招标文件发布前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把公平竞争审查从招投标政策制度制定层面深化至招标文件制定层面,将易发生、较常见的14项不公平竞争条款作为审查的重要内容。按照“谁起草、谁审查、谁负责”原则,招标人进场前完成招标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做到“凡进必审”。
二是提高招投标“中端”效率。施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将计划发布纳入全流程电子化管理。迄今为止昆明市已提前发布招标计划1746条,极大方便潜在投标人提前了解项目信息,为更科学作出投标决策提供参考,并做好投标准备,提高招投标效率。
三是强化招投标“后端”监督。通过综合监管+行业协同,健全了立项部门、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行业监管“横向到边”,市县两级“纵向到底”的监管机制,形成了具体到人的监督管理格局。制定《关于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护航营商环境联动协作机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与纪检监察、审计和公安部门的协同机制,在全流程电子化监管的合力下,投诉举报发生率逐年下降,与2020年、2021年分别同比下降30.8%、81.5%。
三、“三随机”工位评标,赋能监管质效
一是评标区域随机,提升评标场地利用率。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场所由系统自动编入随机区域,项目在入场登记时,评标地点系统随机分配,打破优质评标专家的区域壁垒,全面提升了评标场所使用效能。
二是评标专家随机,破除评标专家“圈子”效应。项目在开标结束后,招标人依托全省综合评标专家库申请随机抽取评标专家,评标专家由系统随机分配至评标地点,有效解决专家之间的“熟人效应”以及专家被“围猎”等核心难题。
三是评标工位随机,化解“常任专家”难题。评标专家到达评标地点签到时,由系统随机分配至评标工位参与评标,有效破除评标专家的“常任”壁垒,进一步解决“常任专家”评“人情标”的问题。
截至目前,昆明市纳入远程异地评标工位制管理的评标工位共81个(其中本级32个,各区县55个),已完成239人评标专家随机分配,有效运行项目48个,远至离昆明600公里以外的磨憨边境口岸城市的招投标项目也可以采用该机制,真正实现了远程异地评标工位“三随机”。 (昆明市人民政府)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