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3月19日电(记者 王镜榕)聚焦“接续奋斗、共谱新篇——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由中宏网、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联合举办的中宏论坛第五十九场研讨会18日下午在中央党校圆满召开。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企业经济与管理教研室教授李蕾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李蕾在中宏论坛第五十九场研讨会上发言。中宏网记者 康书源 摄
以下是李蕾的发言: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搭平台、建机制和强企业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三个关键问题。
搭平台就是打造国家级和区域级高能级科创平台,聚集各类创新资源,打通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断点。从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看,从科学研究到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创新的环节很多,链条很长,如果不能形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链和产业链闭环,创新就会中途夭折。特别是在技术开发阶段,技术路径的选择、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被市场接受的程度等都充满不确定性,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也不足,大量的新技术可能得不到资源供给而跌入创新的“死亡之谷”。高能级科创平台的作用就是通过打造共性技术平台、试验验证平台、中试放大平台、应用场景试验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产业技术基础设施,让各类企业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可以轻装上阵以更快的速度开发技术和拓展市场。
建机制就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改革和人才发展来落地。其中,要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为自主技术开辟市场方面调动资源,用符合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分类评价机制识别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激活各类资源的活力,点燃科技创新的发展引擎。
强企业就是要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在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参与主体,各有其定位和功能。其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方面链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它们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提供需求,是科技创新这份问卷的“出题人”,另一方面对接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紧贴国家战略,以创新领先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断以技术开发为支撑为用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政府的各类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的出发点必须是激活企业内生动力,有利于激励企业以更大的投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融合的方向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各地要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找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权重组合,确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二是要明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结合点,让传统产业的“新枝”、新兴产业的“新苗”、未来产业的“新芽”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有技术“护城河”,拥有以技术领先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同时,在产业创新的牵引下,找到并不断丰富应用场景,能够打造出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三是要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激活各类创新要素,实现人才、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种要素的链接;四是以产业化应用为牵引,让企业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技术的多次迭代和应用的不断试错,最终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通道。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