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3月19日电(记者 王镜榕)聚焦“接续奋斗、共谱新篇——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由中宏网、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联合举办的中宏论坛第五十九场研讨会18日下午在中央党校圆满召开。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财政金融教研室副教授周跃辉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周跃辉在中宏论坛第五十九场研讨会上发言。中宏网记者 康书源 摄
以下是周跃辉的发言:
国务院总理李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家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在时隔二十多年之后,重提“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备受关注的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我们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表述,最能体现“更加积极”政策意蕴的,是“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率是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社会各界尤为看重这一指标,将其视为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大小的重要指标。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重大的政策举措呢?可以从“量”和“质”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量”的角度看,2025年我国的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与此同时,今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一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也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越大,往往财政赤字率越高,财政赤字率过高,也会加大财政风险,影响财政可持续性,因此中国一般将赤字率3%作为一道心理上的财政风险安全防线。当然,这一数值并不是绝对的,2025年的财政赤字率将首次达到“4%左右”,超过2020年疫情冲击时“3.6%以上”的赤字率水平,为2008年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的最高水平。
从“质”的角度看,今年的财政资金将更多地聚焦用于扩大内需、培育新质生产力、两重两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显然,增加的财政赤字资金,会优先投入科技创新等领域,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的资金流向,还将更好地惠民生、促消费。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其中,“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这在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系首次提出,更加彰显了“人”的作用。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今年要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推动零基预算改革,推动消费税改革,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稳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这都体现了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鲜明导向。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最大亮点之一。今年财政政策的力度明显增强,财政主动作为、积极担当,这也反映出财政理念的重大变化。这一重大政策变化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率的提高,体现了党中央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坚定信心;二是财政赤字率的提高,体现了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落实;三是财政赤字率的提高,更有利于与货币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