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19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聚焦“DeepSeek启示——人工智能的全球化竞合之道”主题,中宏论坛第五十八场在线研讨会今天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腾飞等应邀出席研讨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郑腾飞的发言。
今年春节前夕,DeepSeek横空出世,引发各界关注,也成为国际热点话题。结合本次论坛主题,我想着重谈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DeepSeek推动我国AI大模型领域从“跟跑”向“并跑”迈进。在能力优势上,“跟跑者”选择适合的创新追赶起点至关重要,工程创新依旧是我国创新发展的基石。面对美国算力封锁,DeepSeek创新和优化模型架构底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模型“规模法则”(Scaling Law)的限制,展现了以低成本、小算力实现大参数训练的可能性,展示了模型架构底层创新的价值,推动开源大模型产品在能力上的超越。
在创新应用上,前沿领域差距的大幅缩小鼓舞了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超越的士气。DeepSeek通过开源模式开创了一条区别于OpenAI等封闭式AI公司的发展路径,并通过独有的技术架构与算法优化,大幅削减了模型研发与运维成本。DeepSeek为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链的发展注入强心针,助力企业提升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得以用较低投入引入先进技术,加速自身业务创新。
在格局重塑上,我国打破了美国在AI领域的技术垄断,为全球AI技术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给定高固定成本创新路线选择下,只有超大规模企业才能通过控制技术发展方向并进一步转化为竞争优势,大者恒大的市场结构难以撼动,但DeepSeek仅需中端GPU集群即可运行顶级模型正是这场战略博弈中最具标志性的反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技术平权,暴露出传统技术管制的时代局限性。
二、DeepSeek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做对了什么?
文化理念上突出“敢干”的创新精神。首先,DeepSeek在战略抉择层面展现出破局者的勇气。在ChatGPT发布后,DeepSeek坚定地专注于“做研究、做探索”,走到技术的前沿,推动整个生态发展。其次,DeepSeek在组织文化层面构建容错机制。DeepSeek鼓励员工勇于尝试,容忍失败的存在,并通过实际资源配置支持这种探索,使得创新不再是个体的孤立尝试,而是整个组织的集体文化。
创新生态上突出产学研深度合作。一方面,DeepSeek通过深度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在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和市场拓展方面,DeepSeek与中科曙光、腾讯云等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其大模型还适配华为昇腾平台,此外,微软、英伟达等科技巨头也已于近日上线DeepSeek模型服务。这种模式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深度结合。另一方面,DeepSeek选择开源,而非闭源的方式来推动生态竞争优势构建。DeepSeek开源战略不仅塑造了他们的企业文化,还提升了其在全球开发者社区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员和开发者加入他们的创新网络。
管理策略上突出激发创新活力与动力。一方面,DeepSeek推行“自然分工”的任务分配机制。DeepSeek摒弃了“前置分工”“自上而下”等传统任务分配机制,而是非常强调“自然分工”“自下而上”的任务分配机制,这种模式下,领导者的角色更多是“资源调度者”与“文化塑造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指挥者”,大幅降低了组织内部的官僚化程度,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主性和决策效率。另一方面,DeepSeek还实行灵活的资源调配机制。DeepSeek不对个人调动训练集群的卡数进行预先审批,也不限制跨部门沟通,只要研究人员提出的想法具备一定潜力,就可以跨部门、跨团队快速组建临时项目组。这种“随时集结”的做法显著提升了研究效率,使团队成员能够在项目初期迅速验证方向并做出调整。
人才选用上突出本土青年才俊。特别是在追求颠覆性创新时,过往经验有时会形成路径依赖,反而可能成为障碍,而热爱与创造力才是驱动技术突破的关键动力。在人才选拔方面,DeepSeek更加注重热爱和创造力,而不是传统的学术履历。这种选拔方式让DeepSeek能够吸引一批具有非传统背景但极具创新潜力的人才,使得团队整体上更具探索精神。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们倾向于让新员工在入职后就承担重要的研究任务,鼓励自主探索,并在实践中开拓思维,而不是按照既定流程进行培训。这种方式虽然风险较高,但能够快速筛选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并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这种“不看经验看能力”的理念让DeepSeek迅速聚集了一批对前沿技术有强烈热情的学术型人才,组成一个高密度的技术团队。
技术方向上突出突破既有认知束缚。DeepSeek颠覆传统计算精度认知,大幅提高训练与推理效率。DeepSeek突破大模型训练固定思维,在保留模型中重要环节原始精度的前提下,将部分环节的计算精度压缩到8位浮点数,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模型的性能,又提高了计算效率。DeepSeek在整体架构上采用了MoE(专家网络)策略,能够更好地分配参数和算力,通过让不同“专家”关注各自擅长的领域,并非所有参数都会被同时激活,而是根据输入数据的特征,动态选择最适合的专家进行计算,这能在保证模型规模的同时又节省了整体资源。
三、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创新发展需要做到“三要”和“两不要”
创新文化上要进一步强调“敢干”的创新精神。一是突出创新实效的正面宣传。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展示创新成果在各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和成效,引导鼓励各类新技术、新产品“首发首秀”。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弘扬敢为人先和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创新主体负担,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创新生态上要进一步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一是重视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以技术研究为基础,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支持新思想、新观点的引入,加强龙头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创新潜力向创新实力转化。二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组织大型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创新联盟或产业集群,通过供应链协同、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
创新治理上要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与动力。一是激励创新,营造宽松的创新政策环境。要对前沿领域技术新应用、新尝试给予足够创新空间,高度重视成功概率低但成功后影响程度大的创新方向。依托国家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科技创新、研发服务、成果转化、标准认证等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二是优化风险管理和应对机制。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针对不同创新路径下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准备应对策略,建立健全风险监控机制和应急预案。设立专门的创新保险基金,为高风险高收益创新项目提供经济补偿或重启资金,促进资本流动和技术转化。
创新主体上不要轻视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是规划中小微企业创新重点领域,制定国家鼓励企业研发的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密切关注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产业升级需求,定期更新和调整重点领域目录,确保与全球科技发展同步。二是鼓励企业布局基础前沿研究,对中小微企业在该方面的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强化中小微企业研发评价导向,精准选择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高成长性的企业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完善创新调查制度,为企业的政策支持提供依据。
创新人才上不要忽视本土青年才俊的创新热情和潜在实力。一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生态。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合作,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用人比引人更重要,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拓宽青年创新型人才项目支持范围,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担当重任。三是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职务晋升机制,为创新人才提供明确的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