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周子怡) 12月19日,聚焦“乘风破浪 行稳致远——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着力点”主题,中宏论坛第五十六场研讨会圆满召开。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应邀出席研讨会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黄庆华的发言:
内需主要由消费需要、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需求构成,但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是政府购买需求。原因在于政府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政府购买需求所需经费主要来自税收收入,鼓励政府购买需求就意味着变相鼓励增税,而增税对广大居民来说是一种负担。
一是提振消费需求。提振消费需求的主要路径是增强消费能力和提升消费意愿,尤其要提振大众消费,推动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扩大,扩大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
增强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当前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消费主要受收入水平影响,同时也受消费意愿影响,因此应在增强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上下功夫。消费能力主要受收入水平影响,尤其是受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影响,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提升消费水平。当前增加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要素收入。具体而言,一是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二是鼓励创新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三是增加以房屋租金收入为代表的财产类收入,四是增加企业家高效管理的利润分享收入,同时适当增加国家对特殊群体的转移支付。通过提高四大要素收入和政府帮扶水平,让广大居民切实增收,夯实其消费信心和底气,就能更好提升消费能力。
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基本途径是实施就业优先与就业优化政策。在经济总体不景气的形势下,通过提高工资来增加劳动收入的政策空间不大,更重要的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并在微观配套政策上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劳动力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产业政策上重点鼓励发展就业友好型产业,注重发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拉动作用,重视发挥民营企业的就业岗位创造作用,强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就业引领作用。
增加经营性收入的主要途径是鼓励创新创业,尤其是切实改善营商环境,提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心。一是从理论上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市场经济主体性作用。民营经济创造了大量财富、就业、税赋,而且通过竞争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成为区域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要坚决清理民营企业“过场论”“补充论”,还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在法律层面上平等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避免各种歧视性法律条款。三是在行动上打造赋能型政府,供给市场规制,赋能市场主体,增进有效竞争。坚决制止各种针对民营企业的人身侵犯与产权侵蚀的施政行为。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途径是稳定与拓宽资本增收渠道。一是稳定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供给相对过剩、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金融功能大幅度减弱,是导致居民财产性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可通过鼓励人口生育,加大保交楼力度,防止项目烂尾,妥善处置问题房企,支持优质企业兼并收购优质项目等手段稳定房地产市场;同时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二是盘活闲置资产。积极盘活闲置房屋、机器设备、专有资产和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资产,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尤其是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进行合法流转,提高农村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其价值增值。
增加高效管理利润分享类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以创新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利用数字手段实现降本增效。一是利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效用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逐步迈向价值链高端,增强产业控制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利润率。二是通过优化工作流程,节约团队工作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利用数字手段减少团队规模,大幅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提升企业项目利润。高效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利润率,进而增加企业家的利润分享。
增加转移收入的主要途径是逐步提高居民福利待遇,尤其是特殊人群的福利待遇。一是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健全困难群体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救助困难人员。对于低保户、特困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应逐步提高生活补贴和救助标准,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减轻居民医疗负担,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和动力。加大对重大疾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力度,能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快推进医保异地结算,方便居民在异地就医。三是加大帮扶失业人员力度。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尽快重新就业。提高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延长领取期限。
提振大众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一是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让消费更便捷;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障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让消费更放心。二是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线上购物平台、虚拟试衣间、智能家居等数字化消费场景,提升消费吸引力。打造游购娱一体化综合体验式消费场景,举办商业展览和演出活动,增强消费参与感。三是拓展消费市场,丰富消费业态。顺应绿色消费观念,迎合消费者对绿色、低碳、环保的诉求,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节能节水产品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打造绿色消费新业态。满足大众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发展健康食品、健康器械、医疗美容、养老服务等健康消费新业态。
扩大大宗商品消费和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出台支持政策扩大大宗商品消费。一是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扩大大宗商品消费。推动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的设备更新和回收循环利用。二是大力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加大对汽车置换更新、空调冰箱等大型家电及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活动的优惠力度,提高对旧房装修、厨卫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等物品和材料购置的财政补贴水平。
拓展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一是完善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减少老人、小孩入场障碍;优化智能设施设备,消除智慧终端、智能手机给老人带来的“数字障碍”。二是完善住宅小区的养老托育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在住宅小区内建设一体化养老托育服务设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兼顾儿童的陪伴和育儿需求,促进养老托育消费增长。三是支持普惠养老托育服务业发展。依法依规利用空置场地新建或改扩建养老托育机构,对养老托育机构的水、电、气等日常运营消耗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吸引更多普惠养老托育机构建设投资。四是提高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水平。结合老年人需求,在家中安装便捷易用的智能呼救设备,开展卧室安装感应灯、卫生间配置坐便器和扶手、增添防滑地垫等居住环境改造工程。落实家庭医生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健康状况,按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和管理服务。
二是提高投资效益。投资需求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我国投资空间依然很大,投资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把握好投资方向。投资目标应该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聚焦“补短板、增后劲”。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尤其是数字经济领域,还存在较多的发展差距和技术短板,需要更多耐心资本投入。二是在房地产方面,应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危旧房改造,引导上下游形成更多投资行为。三是在社会民生方面,应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基础。四是在制造业方面,应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领域投资,增强产业发展技术实力。五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大基础科研和关键设备投资,夯实可持续发展社会底座实力。
激发投资活力。一是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发挥好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二是稳定民营企业政策预期和发展信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投资的积极性,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三是加大重点领域制度型开放力度,稳住并有效吸引外商投资,可考虑适当给予投资补贴,增强投资来源的多样化。四是提升技术进步速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进而提高投资回报率。
优化投资环境。一是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以项目拉动投资。三是优化投资审批流程,有效治理招商引资中的各种乱象,纠正招投标违规操作,杜绝各种形式的黑箱运作,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防止要素资源配置扭曲和低效投资。四是降低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尤其是严控权力寻租行为,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推动降低投融资成本。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