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12月19日,聚焦“乘风破浪 行稳致远——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着力点”主题,中宏论坛第五十六场研讨会圆满召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应邀出席研讨会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马莉莉的发言: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居九大任务之首。这是我国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等复杂严峻形势下的重要政策选择和工作部署。从系统整体层面把握我国经济体运行属性、特征及所处环境,需求约束压力不容忽视,内外联动、创新拓展长尾消费市场或成为必要选择。
一、我国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需求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驱动流程分解、网络联结的模块网络化生产方式过程中,因大规模承接加工制造而深度融入东亚及全球分工体系。由于廉价劳动力资源难以跨国转移,以及敏捷响应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环节聚集中国及周边,形成东亚区域生产网络。2021年,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占到世界的30.9%,东亚11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占比达46.4%,中国及东亚主要面向全球市场提供最终产品。
2021年,金砖10国农业占到世界53.4%、采掘业占比36.9%、制造业占到38.6%,已经超过G7国家的9.4%、27.7%和34.5%,世界第一、二产业越来越分布在南方国家;而世界50.7%的服务业、47.7%的最终消费仍然集中在G7国家。发达国家因聚集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而形成较为强劲的消费能力,决定了当前阶段世界生产与消费存在空间分化。
从短期来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等对华采取加征关税等措施,消费歧视制约了需求的增长。二是在俄乌冲突、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影响下,美欧等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乏力,制约其消费能力提升。中国及东亚生产网络所面对的需求约束较为严峻。
从中长期来看,新一轮数智科技产业革命兴起,在重复劳动、低附加值劳动等领域表现出对于劳动要素的替代,在新兴产业尚难以大规模吸纳新就业群体前,劳动力被挤出生产过程的现象客观存在,也制约劳动者群体的就业、收入及其消费能力的攀升。数智科技革命兴起初期,所带来的需求变化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甚至不容乐观。
可见,中国及东亚所拥有的庞大生产体系面对的需求约束压力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二、拓展长尾消费市场的现实要求与可行性
社会生产系统的运行具有生态属性,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对机器设备等资本品产生需求;资本品大规模的生产,为管理、咨询、设计等生产性服务提供专业化、独立化的需求基础;生产过程对于创新以及劳动者心智开发的需求,使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社会性服务有必要专业化、独立化而社会经济系统所吸纳的劳动者通过就业、创业获得收入,继而提供有效需求,拉动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性服务,以及社会性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这是一体化的生产生态系统。特别是,缺乏基础层消费品需求及其生产的规模化扩张,就难以对顶层附加值更高的先进技术产业产生层级传导的需求拉动与支撑。在收入两极分化加剧,自然人口,特别是庞大低收入人口,难以提供足够规模的对基础生活消费品的有效需求时,整个生产系统的规模扩张和技术产业演进也将趋于衰竭。
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但所占有效需求比重较低,属于典型的长尾市场。特别是数智科技兴起,提高社会生产资本有机构成过程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前景及其消费能力不容乐观。这就决定了,不去开拓低支付能力、数量较多的长尾市场,社会生产系统将面临基础层消费品产业萎靡,而难以支撑先进技术应用及产业升级的艰难处境。
与此同时,一是数智科技的发展,越趋提高跨越时空的消费联结和生产供给的可能性;二是大规模定制生产网络生态的演进,为扩大生产规模、提供多样化产品、降低产品成本奠定基础,这就使广阔长尾市场的拓展具有可行性;三是越来越多数智产品及服务产生,其拥有的复用性、零成本等属性,使长尾市场的延伸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大量应用数智技术,既驱动起产业化,也是当前时代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核心内容。
三、内外联动创新拓展长尾消费市场的举措
中国拥有庞大的生产制造网络,融入数智科技之后,网络生态将更趋扩张和强劲,仅局限于国内需求,根本不足以拉动中国以及东亚的生产网络可持续运行,拓展国内外长尾市场是必要选择,而如何拓展长尾市场,有赖于通过探索和尝试寻找现实路径。由内而外、内外联动,拓展长尾消费市场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内部而言,一是要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目标,提高普惠程度,保障大规模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及其消费能力提升。具体举措如:在中心城市建设相对饱和、而大规模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形势下,有必要强化县域建设及其新基建投入,以吸纳中低收入群体就业;拓展农村电商的覆盖面和提升功能,提供多元化的低成本消费品及服务,提高城乡流通便利化程度,提高长尾消费规模。二是加快数智劳动者的培育,壮大新型劳动者群体规模,促进产业转型、就业升级,提升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以及有序开发社会性服务消费,将自然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本,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继而提升消费水平。
从外部而言,主要通过层级生产网络梯度链接,发展流通支点联结成高速、立体化通道,发展跨境电商及数字贸易,构建定制化、便利化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式,来拓展“一带一路”长尾消费市场;以及形成层级生产网络生态,提高对差异化、分散、长尾消费需求的敏捷响应能力。特别是通过近中心市场的南方地区布局次级生产网络,有助于其工业化发展及消费能力提升,从而促进“一带一路”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从内外联动而言,国内长尾市场的拓展所累积的经验做法为“一带一路”长尾市场拓展提供示范;只有国内国外长尾市场联结,才得以提供拉动庞大生产制造生态运转的可观消费需求;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现代化所形成的供给能力,对敏捷响应长尾消费奠定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可见,内外长尾市场拓展及其联动不可分割,需要从整体、系统的层面协调推进,而两者联动除了有助于破解当前发展困境之外,更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路径。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