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周子怡) 10月12日,由中宏网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宏论坛——携手高校中宏观察家面对面(北京大学篇)”网络直播活动,在北京大学圆满召开。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秋运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赵秋运的发言实录:
新中国75年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8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底到现在,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期。
从我国的情形来看,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中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1978年,按照当时的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GDP(155美元),中国80%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中国经济也是内向型的,进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不到10%。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均增速在9%以上;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2014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2018年人均GDP达到9760美元,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在此过程中,虽然遭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2年“非典”疫情、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和“5.12”汶川大地震等内外部冲击,但是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稳定增长。2008年以后的十年间,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皆超过30%。40年来,中国超过8亿人摆脱贫困,成功跨越“贫困陷阱”,为二战之后的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40多年的时间内取得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成就,一系列的数据和现象变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曾出现过的,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未来五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按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能否超过美国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能否跻身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展望未来更长的时间,中国能否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能否在2049年成为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强国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问题皆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重要经济学话题。
启动并顺次完成工业化的重要性可从历史纵向去考察。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工业革命为分水岭并划分为两个阶段:工业革命之前和工业革命之后。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数千年里,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时代。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农业耕种是最重要的生产方式(见图1);所谓的经济增长仅表现为人口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长率基本保持不变,人类无法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当时,即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西欧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也仅有0.05%,这意味着人均GDP需要1400多年才能翻一番。18世纪以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持续提高,技术不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这种现代经济增长源于18世纪中叶爆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所开启的工业化进程。
英国是第一个通过工业革命而成为现代工业化的国家;随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也陆续启动并完成工业化并先后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工业革命的效应逐步扩散,使北欧、西欧等中小型国家也于二战后陆续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而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于是出现了引领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滞后的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迅速扩大,导致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落后的依赖传统农业国家之间的“大分流”。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借助比较优势和后来者优势,通过二战后50多年的努力,先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陆续完成工业化进程,也进入发达国家或地区行列,其中,中国台湾和韩国是仅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型为发达的工业化经济体。但在全球二百多个经济体中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成为发达国家的数量有限。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仍处于低收入的传统农业社会,或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阶段。任何国家不论规模大小,如果没有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顺次启动工业化,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并从低端制造业提升至高端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强国。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成功推进渐进双轨制改革并逐步融入全球化,顺次启动了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渐进升级,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本质特征,于此过程中促成了超大规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张,也使得中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为了更好地进行历史分析,结合我多年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可以将自1978年至2049年的中国工业化进程解析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启动阶段(1978-1995年)。在该阶段,劳动力多、资本少,工资低,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产业,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轻纺产品)的轻工业为核心产业,以乡镇企业和港资台资等加工企业为主体。该阶段从1978年算起大约历经15年,主要解决吃和穿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为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阶段(1996-2010年)。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中国逐渐具备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条件,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该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显著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材、房地产和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大发展。2010年,重工业发展阶段基本完成,城市化率接近50%,人均GDP超过45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基本解决了住和行的问题。同时劳动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和商品快速流动,初步形成了全国超大规模市场。中国成为世界唯一的全产业链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2011年工业总产值以2.9万亿美元规模首次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第三个阶段为技术密集型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阶段(2011-2030年)。该阶段自2011年开始,技术作为一种禀赋在产业发展中日益发挥关键作用。在此前的两个阶段,产业基本处于世界技术前沿之内,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后来者优势通过模仿创新实现技术进步,而随着高端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到来,很多产业已经接近乃至处在世界技术前沿之上,这就需要进行自主创新。在该阶段,开始出现大批科技型企业家,高科技含量的换道超车型企业大量涌现并成为新兴产业主力;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制造业技术持续进步,在诸多产业领域出现一批领先型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内陆或海外转移,形成转进型产业群体;以各种专利申请为代表的知识产权进入高速增长期。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以及对中国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的推测,中国工业化的第三阶段将在2030年之前完成,其完成的主要标志为城市居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0%,人均GDP迈入发达国家门槛。这也意味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进入世界工业化强国之列。
第四个阶段为以数据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科技创新驱动阶段(2031-2049年)。随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追赶阶段的完成,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正式进入以数据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阶段,加速完成对美国、日本、德国等科技领先国家的追赶和换道超车。中国之所以进入该阶段是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根本原因在于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写入生产函数,这将改变传统产业,并促使产业数字化以及新产业的产生(数字产业化),导致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未来产业不断涌现,掀起新一轮的“数据革命”和新工业革命,并且进入智能社会。在此阶段,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产业成为世界领先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转移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追赶型产业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明显缩小。21世纪中叶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届时中国也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