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李想)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7月22日,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中宏论坛第五十一场在线研讨会圆满召开。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金雪军的发言:
三中全会提改革是我们党四十年来的惯例,但二十届三中全会和过去不同之处在于,这次改革不是某个具体领域的改革,而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指的是横向的,就是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方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过去的改革相比,今天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此外还讲了深化,全面指的是横向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改革;同时要深化,这是纵向的。改革改了四十多年,今天再讲创新驱动或者人才培养,就不再是企业或高校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政、产、学、研、用、金”融合下教育、科技、人才多方协同的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些重要论述显示了党中央对世情、国情的深刻把握,对于统一各界思想、澄清模糊认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定音鼓”“开场锣”的作用。认真学习、准确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把这一学习活动推向深入,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联系非常紧密,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无论是从学理研究上看还是从实践需求上看,都有畅通循环的必要。在早期发展布局中,“教育”常放在“社会”或“文化”领域中,“科技”常放在“经济”领域中,“人才”则是放在组织工作中。在理论研究层面,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研究,大多来源于学研方的相关学者。因此大量的研究多是从大学的视角展开,对学研方的分析比较深入并客观,而基于企业视角对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不够深入,很好地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也不够,这也是相关研究始终无法准确深入的重要原因。在微观运行层面,政府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产业发展战略,大学组织多根据自身兴趣或者学术评价导向进行合作,而企业组织多从经济利益最大化视角进行合作。不同主体间的共同利益在理论上较为自洽,但在实践中较难统一。实现三者联动推进、交融共生,迫切需要解决融合中“桥”和“船”的问题。
国际经验表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过程,而只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如果仅仅依靠创新能力提升,而忽略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无法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能力,就会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造成阻碍。因此,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必须要连接到产业发展中去。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定是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发展,高水平创新体系必须是一种能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多向互嵌、协同升级的体系。我国若要顺利实现内生型增长,就必须打通“创新—产业—经济增长”传导路径,其中的关键又在于打通“创新—产业”这个传导环节。
第一,构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开放合作关系。虽然我国一直在尝试破除阻碍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对接的桎梏,但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程序复杂、成果转移中的产权归属不清等现实问题,导致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对接的机会较少、成本较高,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未来要突破创新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螺旋三角的思维束缚,把传统三角之外的主体如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消费者等新型主体纳入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的范畴,完善各方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第二,实现创新链内部“研发、转化、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融合,以及创新链外部与产业链、服务链的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需要资本和平台。前者要求企业实现利润以完成资本积累,以及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后者要求“大院、大所、大企”等创新领头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孵化器,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等创新大环境,这些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中应当着力的调控点。其中,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在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出题”与“答题”相结合、“挂榜”与“揭榜”相结合,实现基础理论“0到1”和工程技术“1到0”的双向发力、上下对齐。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的关键在于“政、产、学、研、用、金”融合的生态系统建设。以金融服务为例,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创新型的产学研合作需要创新型的金融支持,其特点是交叉创新、混合创新。破解科创“融资难”问题需要完善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通过“银行+政府+担保+保险+创投+券商”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多方合作模式,建立起一个分布合理、功能全面的一体化融资创新体系。
第三,实现人才链内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各环节融合,以及人才链外部与教育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在研发环节需要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在转化环节需要工程师、科技服务人才,在产业化阶段需要产业人才、金融人才,在市场化阶段需要营销人才、推广人才等,这部分人才很难由大学或企业单独供给。其中,人才链与教育链融合的关键在于融入新质生产力元素,衔接贯通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从人才选拔开始,到走出学校为止,由初级到高级层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复合型人才培育过程,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整合。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在于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产业链需求的创新人才“引、育、用、留”体系。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