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20日电 4月19日,围绕“重塑大国竞合之道:美欲剥夺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应对之策”主题,中宏论坛第三十五场在线研讨会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张茉楠的发言: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全面深入展开。近年来,随着欧洲一体化遇阻、中美博弈加深,以及中欧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对比的变化,欧盟对中国全球角色的认知也随之调整,并催生出对华关系的三大新定位,即中国是一个欧盟需要找到利益平衡的谈判伙伴,一个寻求技术领先的经济竞争者,一个提倡不同治理模式的体制对手。由此,欧方改变了以往“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做法,开始从“政经一体”的角度来看待对华关系,欧盟对华政策与中欧关系步入新的转折期。
一是欧盟重新调整对华战略,特别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2021年度盟情咨文演讲,欧盟“印太”战略文件,以及欧洲议会“新欧中战略”决议相继获得通过,这三份文件可视为欧盟对华政策走向的风向标。其对华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强调开放性和战略自主意识”“欧盟成员国对华政策的欧洲化倾向(也即更多成员国层面的对华政策进一步向欧盟靠拢)”“欧盟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化倾向”三大变化。二是美欧合流联合施压中国的力度不断加大。经过近几年的不断磨合,美欧对华政策协调与合作框架已初步形成。三是欧盟对华政策凸显“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欧盟与美国战略一致和特定领域独立的“双重性”,既与美国及西方对华战略基本方向具有一致性,但在特定对华政策领域具有独立性,而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欧盟与中国合作与斗争的“双重性”,欧盟整体对华政策强调竞争与合作的主方向,但在冲突和矛盾议题上的立场也更趋强硬,中欧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事实上,中欧关系的演变史就是中欧互利共赢的发展史。回顾历史,中欧关系之所以经得住历史风雨考验,主要是植根于广泛的共同利益。过去50年来,中欧贸易规模增长超过250倍,中欧经贸关系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保持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累计最大的引进技术和设备来源地。在双方高层政治引领下,中欧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特别是在机械设备、汽车、化工、精密仪器、电气机械、金属及其加工等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紧密合作。欧洲长期是中国工业品进口的重要来源国,中国为欧盟工业品出口的第三大市场。中国主要进口工业制品中对欧盟依赖度最高的是汽车产业,其中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进口额中超过一半来自欧盟。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崛起,以及快速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游攀升,高复杂程度产品出口份额不断提升,中国也成为欧洲工业品进口第一大来源国。中国工业品出口欧盟占欧盟工业品进口需求的31%。2021年欧盟共出口工业制品1.78万亿欧元,其中中国占比10.8%。此外,双方在机械设备等高端制造环节的相互依赖均超过20%。
中欧关系是稳定大国关系框架的重要基石。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盟,中欧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事实证明,国际形势越动荡,全球挑战越突出,中欧合作的世界意义和全球战略影响就越凸显。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放眼未来,中欧如何携手打造具有战略定力的双边关系,为多极化世界开创平等互利的大国关系新范式,为全球带来新机遇、新动力将是中欧共同面对的挑战与时代命题。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