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3月22日电 3月22日,聚焦“启航时代新征接力强国建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与宏观形势前瞻”主题,中宏论坛第三十四场在线研讨会召开。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涂永红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今年的发展任务和工作重点,强调货币政策精准发力。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需求不足、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压力依旧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还需进一步巩固。如何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扩大内需,保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认为必须做好提升宏观经济政策的精准性和协调性这篇大文章,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营造相对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推动GDP从3%增长到5%左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下大力气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增加三驾马车的动力。货币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扩大货币供给短期内能够有效刺激需求增加。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统筹国内外形势,宣布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向金融机构释放5000多亿长期资金。此举有利于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改善金融市场资金紧张局面,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激发消费和投资潜力。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雄厚、制度优势显著等优势,必须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度。一方面,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确保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另一方面,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优化差别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不良率,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尤其是,美联储加息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开始显现,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倒闭,瑞士信贷银行被低价收购,数千家美国银行出现问题,有专家称已进入2008年初贝尔斯登银行被收购的“贝尔斯登时刻”,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大大增加。随着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加强,必须高度警惕国外银行风险的传染,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压力测试,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有效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然而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大、高风险高收益特点,需要货币政策推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实行差别化总量型、价格型政策工具,引导资金重点支持重要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等薄弱环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金融加速器作用,促进银行、保险、信托、证券、产业投资等金融机构形成合力支持研发投入,实现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从资金投入规模看,研发、新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比例大约是1:10:100。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更多金融支持,这也是我国科技金融的短板。需要财政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技术评估、转让专业服务机构,加大财政支持来完善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刚超过60%,而欧美发达国家已超过80%,通过发展科技金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步伐,加速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第三,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吸引和利用更多高质量外资。要创新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制度型开放,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鼓励外商投资,继续缩减负面清单,进一步削减资本管制。服务业具有绿色低碳、吸纳就业人员多的特点,要鼓励外资进入专业性强、知识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弥补我国在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高技术服务方面的短板,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断降低服务贸易逆差,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夯实稳就业的基础。二是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在推进高水平开放时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的衔接和配合,在对外开放的重点、方向和力度方面相向而行,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协同效应,更好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确保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三是强化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完善一带一路、上合组织、中国-东盟、中阿高峰论坛等国际平台的政策沟通和合作机制,加强多层次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的货币政策和相关规则,尤其是要发挥我国数字支付方面的领先优势,加强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制度、技术、标准和管理方面的合作,推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落地,扩大央行数字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显著降低企业的贸易结算成本,缩短国际贸易结算时间,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国际支付体系数字化改革,充当国际金融治理的推动者、建设者。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