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15日电 2月15日,聚焦“朝着质量强国荣光进发——精准把脉《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历史逻辑与新起点”主题,中宏论坛第三十三场在线研讨召开。江苏大学低碳经济与环境规制所副所长孙华平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孙华平发言: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依靠劳动力等比较优势逐步嵌入到了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网络之中,并且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嵌入地位日益提升。尤其是在21世纪初入市以后,我国制造业规模显著增加,目前已成为典型的世界工厂。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从2004年的9%增加至2021年的30%,超过了第二到第五制造业大国占比的总和,而且这种增长势头在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后还在继续。同时我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一的货物贸易强国,居于全球制造品的组装制造中心的位置。相比于中间品贸易而言,我国的出口更多体现为加工贸易的模式,即从欧盟、日韩等国家进口重要元部件,然后通过生产组装并向美欧市场出口最终产品。但目前我国已开始出现高技术制造品的组装环节转移,多数转移到更加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区域如越南和印度等,同时这种供应链的迁移趋势也与中美贸易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变化有关。
从中美贸易战到俄乌冲突,地缘政治的需要正在成为全球产业链重组的重要驱动因素。这说明成本优先与经济效率至上已不再是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唯一驱动力。以集成电路为例,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的对外进口依赖度很高,甚至从中国台湾地区的进口占比超过30%,从韩国进口的集成电路占比也维持在20%左右。但是这些地区近期的政治走向与我国的和平发展理念时而相悖,这种地缘政治的风险显然会影响经济贸易安全,值得警惕。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尤其应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
在构建高质量经济发展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正逢其时、十分必要。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从高速度增长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并不是自然而然,需要政府、企业和各类经济主体协同作为。新发展阶段尤其是要体现质量为王的新要求,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构建高质量发展经济格局需要推动经济贸易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注重质量体系建设,不断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促使企业向品牌和效益驱动型增长转变。
3年来新冠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凸显了供应链稳定和韧性对企业的重要性。跨国公司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效率和利润,产业链的安全与韧性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考量。质量、品牌和标准已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竞争的核心。价值链重构将成为外资和大多数跨国公司在新形势下的必然的战略选择,部分产业链的对外转移不可避免。问题在于这种外移的范围和速度是否在经济安全区间,是否能以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特别是周边国家和欧亚大陆经济的进一步融合的形式进行。贸易争端、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将迫使一些跨国公司改变商业模式,重新调整和布局供应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营造一个让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成本环境,相对最容易实现的就是零关税。新发展阶段我国需要稳步有序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如何应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协同规则基础上的高水平开放。自主安全可控与经济双循环如何同时做到?最佳办法就是继续推进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是促进贸易繁荣的利器。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体现质量为先的理念,构建激励相容的质量治理与标准化体系。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现代化历程,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刚刚走完了一半的路程。在推进“四化”互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我国仍要继续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重构时代的理想模式是三零:零关税、零补贴和零壁垒,WTO也以实现自由贸易为目标。中国目前外贸的加权平均关税已经不到5%,中国今后如果要想引领全球价值链,就需要以OFDI推进新市场开发的同时,培育更多的中国本土跨国公司。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