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15日电 2月15日,聚焦“朝着质量强国荣光进发——精准把脉《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历史逻辑与新起点”主题,中宏论坛第三十三场在线研讨召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马莉莉,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马莉莉发言:
由数量到质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到达一定高度的客观产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从经济发展、产业、产品、建设工程、服务、企业、基础设施等各层面提出质量要求及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作为高显示度的标准,它们需要回归到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生态本身,才有助于找到切实的建设路径。
第一,质量强国建设从根本上依赖于科技创新与分工深化。质量的提升并非简单的标准或指数的提高,其归根结底源于生产或服务技术改进,从而使分工更为深化,产出多元化、差异化,包括品质更为优良、功能更为全面的产品或服务。不管是产业、产品、工程等哪些层面的质量要求,其背后都是人才投入、心智开发、技能提升等复杂生态运行所带来的科技创新与分工深化。高质量标准起到标杆和指引作用,引导社会分工系统的演进方向和发展目标。
第二,质量强国建设需要高质量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质量并非孤立、纯粹的存在,而是体现为使用价值的提升,也就是更高水平、更为定制化的符合消费者、需求方的效用偏好。市场机制在促进供求均衡过程中,对于私人品,可以有效处理分散信息方的匹配对接,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品质风险;对于公共品,往往需要第三方介入来协助供求可持续对接,以减少搭便车、道德风险等问题;对于有形商品,品质监控较易实现;对于无形服务,质量标准不易统一。这些都有赖于健全市场机制,通过高质量地发挥市场作用,来促使社会经济系统在更高质量层面实现动态均衡。
第三,质量强国建设本身构成层层相扣的高质量运行生态系统。在《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从产品、服务、企业,到工程、基建、产业,再到经济发展质量,它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结,构成复杂经济系统高质量运行的各个组成部分。从系统质量层面来定位局部质量,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越来越紧密的联结在一起的时代,比强调局部质量来得更为重要和关键。
第四,质量治理的专业化与现代化为质量强国建设提供支撑。质量治理专业服务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方介入既往主要由供求均衡决定的商品和服务品质,并通过一系列标准和要求来引导资源配置。随着质量治理服务本身的专业化、产业链化,质量治理效率也有望提升。特别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提升质量存在难度或耗时漫长的情况下,通过质量治理现代化,来促进从产品、服务、基础设施,乃至到经济运行层面的系统性的质量提升,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总体而言,质量强国建设并非设置标准这么简单,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避免以行政替代市场、重规则轻建设、重有形轻无形,重局部轻整体、重要求轻服务等误区;同时不断提升质量治理的专业性、科学性,避免因一刀切、评价方式不合理等,带来效率、效益损失,通过创新质量治理方式与流程,系统全面推进质量强国战略。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