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15日电 2月15日,聚焦“朝着质量强国荣光进发——精准把脉《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历史逻辑与新起点”主题,中宏论坛第三十三场在线研讨召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岩,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刘岩发言:
过去十年中,不论是城市规划行业还是城市设计、建筑工程等领域,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从增量思维到存量思维转变造成的。这个转化的原因如果更深究一步,其实就是“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转化。过去大家都有个常识,“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可我们国家的城市规划,从教育到实践,四十多年间都是增量思维,这与我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是相适应的。作为“先行”的规划行业,其实最能感受到“从追求量到追求质”这一变化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是坚守过去专家式的规划专业,还是去拥抱更加务实和扁平化的“新规划”,最近几年在行业内的挣扎和争论特别多。所以,《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出台,事实上给这种争论做了一个结论:拥抱未来,务实、精细。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从城市建设领域自身的发展特点看,是要改变过去蓝图式规划和愿景式设计,向更加务实的存量提质转变,向更加精细的城市治理转变。城市治理与城市更新,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在不同维度上的两大核心内容。与此相适应,科技与工程,将成为城市建设领域的两大关注对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从增量到存量,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城市的发展从投资驱动转化到了创新驱动。这个驱动力的转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前依靠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能够走的很好的城市,在创新驱动阶段可能更多的需要靠人才优势、绿色优势、文化优势和活力优势。当然,这个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趋势是不会变的。对比西方城市的发展,大家看从工业化时代到后工业化时代,经历的虽然与我们不完全一样,但也是同样的趋势。这说明,这种趋势是全球化的。
这个趋势对城市建设在宏观层面的影响,是对城市经营的方式也带来了重大改变。公共利益的规划+经济视角的资产甄别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新规划”的主要方式。
过去我们对城市经济账的测算方式是房地产式的“投入-产出”模式,而从过去几年开始,我们已经开始采取“投入-有效性”的测算模式。这种模式事实上采取了公共性视角的规划和经济视角的“资产甄别”两个维度,我们在苏州、佛山都进行了很有成效的实践。
这个趋势在城市建设微观层面的影响,是对城市综合治理和城市更新领域的工作方式改变。具体讲,就是治理的精细化和更新的精准化。我们过去讲城市治理,更多的是制度设计,未来面对城市治理的不同层面、维度,一定会采取更加多元的方案。在我更加熟悉的城市更新领域,在我开始专心从事这个小行当的时候,在规划和设计领域是非常小众和冷门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城市更新行动之后整个行业都围着城市更新展开了。但是实际上城市更新是一个细分行业:社区治理和综合提升两种方式的区别非常大。前者叫“微更新”,后者叫“精改善”,最大的区别其实是能否形成社会公共资产。不加以区分地进行城市更新,不是符合“质量强国”要求的精细化工作。微更新的代表城市是北京,这几年北京在社区治理和胡同环境提升、老旧小区改造上下的功夫很足,取得了很大成效;精改善的代表城市大家可以关注下景德镇和苏州,这两个城市有个共同的特征,是“文化一线城市”,过去十年的景德镇,是我国城市更新的一个标杆,陶溪川、陶阳里等项目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让整个城市的提升很大,这些享有国际声誉的项目,实际上是社会公共资产,是有重大意义的。苏州的微更新实际上进行了很多年,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也是国内第一流的,这几年仍然在通过“精改善”和微更新并举的方式在进行很多很有成效的工作。
当然,要保证这种务实和精细化的改变,需要科技和工程两个领域的支持。科技给城市带来的改变非常巨大,像江亿院士、韩敏芳教授等人的设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很有可能改变产业园区和历史城区的能源供给问题。同样,城市治理如果脱离了工程的实施,就完全成为了社会学范畴的事情,这不是提质增效的本来目的。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布,与新时期、新常态的认知是一致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也为城市建设领域的若干问题指明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