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2月28日电 聚焦“统筹协调 稳中求进——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经济形势前瞻”主题,中宏论坛第三十一场在线研讨12月28日召开。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王军发言:
展望2023年,我们将面临一个边际改善、逐步向好的宏观环境。在政策面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盈利将逐步好转,复苏将成为发展的主基调,经济增长继续向合理增长区间收敛,全年GDP有望实现4.5-5%左右的增长,且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消费的恢复。
首先,随着防疫防控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和《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的出台,消费需求将有显著提高。疫情三年来所积累的“超额储蓄”与所压抑的消费意愿、所关闭的消费场景、所限制的就业市场景气和居民收入增长,将出现明显改善,四大因素将共同支撑消费需求的明显修复,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其次,在多重政策的支持下,投资需求有望保持稳健。受困于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基建投资增速将从高位有所回落;在政策倾斜和金融支持的背景下,预计制造业投资有望维持稳健;在供需两端的政策支持下,房地产的销售和投资都可能在低位企稳并有小幅反弹,将给经济增长带来增量的贡献。
第三,明年最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增强,外需可能会出现显著回落,这将对中国的出口、利用外资、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人民币汇率等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年疫情过后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宏观经济的基本逻辑和整体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疫情后的疤痕效应恐将持续一段时间。疫情防控给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企业不敢投、居民不敢花、经济主体信心不足预期弱。
供给冲击。疫情冲击对生产、物流、销售、劳动供给、劳动意愿、人力资本积累等的影响,是深远和广泛的。
需求冲击。疫情冲击使消费者的行为受限,并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不仅抑制了即期消费,也影响了远期的消费意愿,对不确定性的厌恶导致风险偏好降低、预防性储蓄倾向明显上升。
心理冲击。疫情冲击持续削弱中国居民和私人部门对未来的信心,后续随着感染率的提高和民众恐慌情绪的波动,都会使一段时间内的风险偏好出现下降,这也会给业已脆弱的资产负债表造成更大的伤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部署。未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的着力点是消费,政策支持的重点也应从“以扩大投资为主”,逐步转向“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我提几点具体的建议。
第一,为全体居民发放数额较大的消费券。建议以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措资金成立万亿级体量的促消费特别基金,并向全国范围内特定的弱势群体或全体民众发放普惠性质的现金补贴或消费券。
第二,要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多渠道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第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消费。为消费电子、家用电器、新能源乘用车等提供购置补贴,加大对装修、家具、耐用设备的消费补贴。扩大汽车消费,延续之前的燃油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推动二手车零售市场建设。
第四,把更多的支持政策集中于需求一侧,改善消费条件,鼓励住房消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