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2月18日电 聚焦“稳中求进 行稳致远——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题,国家发改委中宏论坛第十九场在线研讨17日下午召开。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应邀出席论坛并以“认识和把握‘双碳’目标下煤电退出、碳市场与碳关税”为题作了主旨发言。
以下是张中祥发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清晰地阐述了正确认识和把握包括双碳等五个核心问题,具有正本清源的指导意义。会议对于双碳工作的部署,去年是定目标、提要求,要求把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做为全年八项重点工作来抓,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今年则是把方向、控节奏,总结正反经验教训,使双碳工作的思路越加清晰。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紧密关联的两个阶段,此快彼快、此低彼易、此缓彼难。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下,早谋划早作为早主动,达峰峰值低而且早,后期减排压力就小、回旋余地就大、付出成本也低。值得重视的是,今年在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的部分原因就与攀高峰和抢跑“一刀切”不实事求是的做法有关。
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双碳工作的部署,把握好以下四点是关键。
一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主线,正确处理好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关系,双碳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是充分认识双碳的长期性与系统性,双碳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冲高峰、抢跑、一刀切开展“减碳”都是不可取的,是错误的做法。
三是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能源转型要建立在能源安全之上,先立后破,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国内有一些从事经济和环境研究的学者,对能源问题本身及其涉及的利害问题和难度了解不深,主张尽快淘汰煤炭、淘汰煤电。还有一些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学者,过于理想化,更多从气候变化角度看问题,对中国的经济情况了解不够,对地方和企业实施国家政策可能遇到的困难了解更少,也建议激进的控煤和煤电政策。中国在煤电和控煤上的立场,既要考虑遵守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也要基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的客观现实。研究显示,在全球温升控制在1.5℃目标下,煤电更多地承担系统调峰、调频、调压和备用功能,通过减少每年运行时间,2045年中国可实现煤电全面退出;在全球温升控制在2℃目标下,煤电全面退出可推后到2055年。尽管在现在的技术水平下和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大幅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有助于大幅消减温室气体排放,但煤电是否全面退出与是否有抵消碳排放的负碳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是否能够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有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可允许这些煤电机组不至于全部提前退役。未来CCUS技术的成本下降幅度和发展规模,对控煤和煤炭消费量下降的幅度将产生影响。研究显示,在碳中和约束下,经济性CCUS技术的规模应用可使中国煤电延迟到2060年全部淘汰。
四是能耗“双控”尽早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继2021年10月8日国常会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不受能源消费总量限制,首次提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现特定温控目标本质上需要不同幅度地消减温室气体排放,而不是特定的化石能源。因此,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是方向。中央之所以提尽早而不是立即是因为在中国能耗“双控”有基础有条件,但碳“双控”基础和条件还比较薄弱,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碳市场原计划2017年启动,一直推迟到今年7月中旬国家碳市场才上线交易,而且仅仅包括了发电部门。因此,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有个过程,只能是逐步,尽力尽早。所谓原料用能主要针对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领域,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用于转化为原材料的部分。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利好煤化工行业、石化行业能效先进企业,增加了部分这些行业增量项目获批的可能性,但如果认为是能耗总量放开,那完全是误读。新政只是增强了管理弹性,增加了差别化管理措施,客观反映了行业发展诉求和能源利用情况,新增项目还是要有序实施,要符合国家“三新一高”的要求、国家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要求!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