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26日电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国家战略三周年回顾与展望”,中宏论坛第十七场在线研讨10月26日下午召开。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主题发言。
以下是金雪军发言:
一体化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营商环境、市场体系等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在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深入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动力,更是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力量之源。因此把握机遇,集中打造长三角区域的创新活力,提高区域连接性的同时构建风险防范的协同机制,对内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外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圈。深入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四个路径十分需要。
首先,制度路径:引领跨区域政策创新,推动协同治理新态势。高质量的创新发展、高标准的市场体系、高水平的开放协同是长三角一体化目标里的关键维度。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透明度是实现共享、共治、共保、共赢的现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各个行政区政府只有在制度创新方面积极交流,才有助于改善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交易费用,从而也达到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的。长三角一体化的跨区域协同治理制度创新下,可尝试将全面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联通长三角区域,降低企业办事全流程的时间和费用,让“准入之门”更加宽敞、开办企业更加便利;另一方面,强化联合监管力度,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基础上,率先全面梳理联合监管的事项清单,联合制定抽查监督的标准和年度联合监管的计划,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多的经验。
其次,技术路径:发挥数字经济动能,打造创新市场新活力。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治理环境,促成了长三角地区史无前例的对国际人才吸引力的增大;长三角地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输入和输出等前沿科技等领域,更是出现了省际合作赋能和突破性进展;G60科创走廊的空间布局,不断激活着市场技术创新的活力;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也为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提供了战略性新方向。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一方面,可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通过继续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企业上云和智能化改造行动,带动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围绕提升数字产业规模和层级,实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壮大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基础产业,创新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积极抢占柔性电子、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也为长三角地区抢占全球高新技术市场提供新动能。
第三,区域路径:扶持边界效应载体,构建跨区协同新格局。地方市场分割主要是由行政性分权导致,打破省际边界,在省际之间通过扶持边界效应载体,鼓励支持省界间的合作交流,是实现跨省区协调和市场一体化的重要路径。包含“两区一县”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由9个城市串联形成的G60科创走廊区更是推动科创“零距离”、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围绕跨区域协作中的制度、技术、区域合作,有利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互通、绿色高地的新格局。
第四,合作路径:发掘区域产业特色,促进区域发展新作为。以有序分工为支撑,错位发展为定位,是长三角各扬所长的发力点所在。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合作、行业协会跟高等院所的合作等形式,多规多地跨区域规划的统筹。未来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中,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问题,调整自身发展定位,尤其是产业定位。
针对新配套经济,追求优质,突出“有效”,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才有利于优质项目的落地,有利于将资本引向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从而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应关注三大经济抓手:一是新数字经济;二是新开放经济;三是新配套经济,围绕创新链布局战略性新方向产业,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生态链。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