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26日电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国家战略三周年回顾与展望”,中宏论坛第十七场在线研讨10月26日下午召开。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应邀出席论坛并主题发言。
以下是曾刚发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新时期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之下,创造了沪苏浙皖“各扬所长”、通过设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联合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跨行政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长三角一体化模式。
三年来,围绕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长三角相关方面协同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2020年,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全国3.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16.7%的人口,创造了24.1%的生产总值。2021年1-6月,上海市GDP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达到了2.0102万亿元;江苏省GDP达5.5199万亿元,仅次于广东排在全国第二,同比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速6.9%;浙江省GDP总量达3.4556万亿元,高达13.4%的增速领跑东部,两年平均增速6.8%;安徽省GDP达2.0576万亿元,GDP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2.9%和6.6%。此外,上海、苏州、杭州等长三角GDP前十强城市的经济总量达7.8616万亿元,占长三角经济总量的60%。截至2021年7月底,长三角科创板企业已达147家,首发募集资金2088.51亿元,总市值2.55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46.08%、53.63%和51.29%。2020年,长三角41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5.2%,比2018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同时,G60科创走廊功能不断完善,“创新劵”发放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初现端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顺利推进,新出台8项生态环保统一标准,建立了7项统一监测机制,组建跨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江南水乡客厅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明确了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共建任务清单,第一批17条断头路项目已开工建设14条,南沿江城际、宁淮城际、沪通铁路二期等开工建设,长三角交通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
展望未来,长三角作为我国区域一体化条件最好的区域,肩负着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任,有望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第一,对标世界先进标准,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在完善现有“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基础上,探索“一证通用”新途径,实现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服务的一体化;第二,建立覆盖全域的统一监测系统、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生态安全预警系统、联合执法与环保联合行动系统,为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环保联合行动提供示范与借鉴;第三,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新基建设施、产业体系规划的融合,联合开展分布式长三角国际数据港建设,制定长三角数字化转型一体化行动方案;第四,推动跨行政边界的产学研一体化,设立总额5000亿元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会,按国有非赢利机构章程运行,合作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