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2月15日电 聚焦“‘一带一路’携进与全球治理新逻辑”主题,中宏论坛第十场在线研讨于12月15日下午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应邀出席论坛并主题发言。
王义桅就战疫背景下全球化转型与“一带一路”的“数字”“绿色”“健康”新愿景;百年未有大变局与双循环新格局背景下,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所肩负的“主场全球化”使命等深入解读。
以下是王义桅发言:
七年来,“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无论是投资模式、项目要求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唯此,才能行稳致远。围绕双循环新格局,“一带一路”和双循环是什么关系?如何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我想就上述问题作些汇报,请大家指正。
无论是中国文化经典《易经》讲,“苟日新,日日新”;还是从世界主要文明体的研究还是社会进化的角度,一个模式、一个文明、一个国家,一个制度,都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环境变化才能行稳致远。因此,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乃至全球化都符合这个规律。中国国家领导人讲,全球化从顺风顺水时期到逆风逆水时期,要求我们准确识别,科学应变、主动应变,包括我们的战略机遇期,都是要主动作为,包括“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进入引领全球化,我称之为“主场全球化”的新时代。“一带一路”“双循环”都是改变原来“在别人土地上种庄稼”,代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土地上种庄稼”。当然,这绝不是以中国为中心,而是各个国家都是中心,都是主场。
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2035年愿景,都有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我们都在讨论全球疫情,那么,对推进“一带一路”带来哪些影响?将推动“一带一路”发生哪些转型?“一带一路”如何与双循环同频共振?
疫情推动全球化转型。全球化从“GLOBALIZATION”到“GLOCALIZATION”,区域化、区域合作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和包容的多边主义,成为推动全球化超着多元、开放、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旗帜。全球供应链不再像以前拉开那么远、那么长,现在趋于分散和韧性,强调本土化、去中心化已成为时代潮流。所以,供应链的多元布局,区域一体化,使得全球化朝着更“慢”、更“软”的方向发展。同时,全球化转型朝着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这是疫情带来的深刻变化,包括政府权力的回归。中国举国体制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也带来世界对于供应链过于依赖中国的恐惧。他们纷纷试图“去中国化”。疫情也大浪淘沙,把不同国家和经济体的结构性差异、竞争力展示出来。国内市场庞大,储蓄率比较高,数字化人口较好,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竞争力展示出来,反之则削弱,全球力量格局深度调整。有人将疫情视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包括疫苗都成为“战后秩序”重建的主要抓手,各个行业也一样。受冲击比较严重的--交通、运输、航空,服务型企业、原材料、能源等。受推崇行业如医疗、信息技术,在线教育、新的基础设施等等,差距在后疫情时代会进一步显现。
中国在疫情冲击中获得洗礼。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全球价值链位次,展示了中国善于化危为机,是今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明年甚至有望实现百分之八的正增长。今年我们到美国经济总量百分之七十,明年到百分之七十五,有预测到2035年,美国将占中国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加速了美国对中国的焦虑。我们过去强调顺势而为、造势而上,“双循环”、“一带一路”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那么,如何去达成这个目标?我们致力于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赋予她新时代内涵。同时,更加注重数字化丝绸之路建设。数字丝路,尤其在电子商务、数字互联互通领域加速发展。5G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贸易合作、数字治理加速推进。中国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数字化时代又实现弯道超车。这也引发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的焦虑。所以,美欧之间现在也在合作WDO,或GODD,把劳工权益、隐私权、人权和贸易、技术和体制整合,从高标准规格层面限制中国。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凸显其特殊重要性。比如,中国疫苗研发,在阿联酋试验86%的成功率。为中国疫苗走向全球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一带一路”布局的重要性。
绿色丝绸之路。国家领导人宣示中国碳中和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宣布了实现路径。这为和美欧合作提供了机遇,但也带来了竞争,涉及后工业时代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
健康丝绸之路,刚才讲了疫苗的竞争。中国视之为公共产品,冲击了美国私营资本想垄断和操控世界格局的态势。这是一份世界人口地图,它显示了人在哪里,年青人在哪里,创新源泉在哪里,消费市场在哪里?那么,“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布局也就在那里。
“一带一路”和双循环如何同频共振?“一带一路”是中国和发达国家和沿线国家的一个“双循环”。那么,他和我们现在讲的双循环与高质量发展是怎样的契合关系?首先,从大历史角度看双循环,最初的全球化是拥有资金、技术优势的欧洲,在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修铁路,挖矿藏,形成所谓的“三角贸易”。到美元与黄金挂钩,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了中心外围或边缘体系,中国从边缘逐渐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美国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背后是高技术战,试图将中国锁定在产业中下端,但是,中国通过“双循环”和自主创新,试图打破这个封锁,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伟大转变。这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举措。所以,双循环是中国改革开放内在逻辑,从原来的两头在外,市场换技术,到现在市场养技术,到今天货币财政主权更多摆脱美元霸权的束缚。从原来开放倒逼改革,到现在开放改革同时推进,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双循环”是大的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与形势使然。国内国际双循环,跟谁循环?循环什么?怎么循环?“一带一路”指明了一个方向。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首先说,我们可以双循环。因为我们国内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通过新基建,中国正在将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因为中国还有6亿,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低收入群体。所以,我们还要维持完整的产业链,尽管有些产业链的利润比较薄弱。因为,物美价廉的产品不光要生产给欧美国家,也要服务我国低收入群体,并使之收入翻番。4亿中产阶层到2035年翻番到8亿,因此,通过新基建和产业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地区,国内21个自贸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成渝双城、大西安建设等等,推动我国产业从完整到迭代创新。实现从世界工厂到市场的转变。出发点就在于中国是一个内需庞大,有9.4亿网民,4亿中产阶层,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人才,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从消费内需到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要生产力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动力。
构建国内大循环的5大抓手:中产翻番,核心技术突破,新兴产业、制造业升级、新城镇化等等,以人为本,这些都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因此,“一带一路”与双循环都是在打造我们“主场的全球化”。改变原来“在别人主场种庄稼”的“尴尬”的全球化和风险,也都是对冲去中心化、美国美元霸权的风险。
跟谁循环,循环什么?如何循环?这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以前主要是跟美国欧洲循环,改革开放也首先是向美国开放。今天,中国跟周边国家,东盟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以及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韩、中日韩自贸区加速,RCEP协议达成,加入CPTPP等,中国21个自贸区同时对外开放,而不仅是沿海地区。循环什么?以前货物贸易为主,引进投资为主,今天更多是服务贸易,数字化,更多是信息与知识产权、创新等内容。怎么循环?以前的循环更多是单向的。走出去为主,现在是内外联动,是一种开放条件下的更加丰富和高质量的循环。
“一带一路”与“双循环”同频共振,共同推动全球化从“客场全球化”到“主场全球化”演变。
“一带一路”为“双循环”了提供了国际合作大平台,“双循环”也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筑牢了根基。“一带一路”的“五通”,“一带一路”的五通也是“双循环”的重要内容。国内供给侧改革,国外叫需求侧改革,现在是同时发力,“一带一路”与“双循环”也是相互补充,同时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共识:去中心化,对冲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风险;共情:统筹百年复兴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辩证思维;共振:内外一体,同频共振。完善国内国际空间布局;共担: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提升我全球价值链地位,乃至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共鸣:梯度转移,双循环从国内主要是沿海地区到内陆转移,国际,从中国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互补合作。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转型。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主动参与全球化,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循环”也给欧洲等发达国家跟中国合作带来新机遇。第一个机遇是数字化转型机遇。现在欧洲提出和中国建立数字伙伴关系。包括据大数据领域的合作,当然也存在竞争。第二,绿色复苏机遇,建设绿色中国意味着更多的实现碳减排。欧洲实现从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上减排。这里面有很多互补合作的空间。包括新型城镇化。智能交通,节能电池、绿色出行,第三,服务贸易伙伴的机遇。高质量合作成为中欧合作,中美合作,现在也提出中美欧要发展气候俱乐部,包括数字化也有广阔合作空间。拜登上台后受特朗普主义影响,美国分裂影响,美国试图和欧洲盟友在高标准规则上限制中国,所以,有合作空间,更多则是竞争,甚至博弈。所以,“双循环”和“一带一路”奠定了我们与之博弈的根基和运筹空间。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深挖洞,广积粮,不脱钩,不依附,我将无我,不负人类”。为人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产品。这也是中美博弈的核心。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方向?提供更优质公共产品?谁更代表民意?谁代表先进文化?“一带一路”与“双循环”正是巩固中美博弈的根基与国际市场的开拓,以及公共产品理念的竞争。主动谋局布局应对百年未有大变局的规划。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