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25日电 聚焦"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奋进之道"主题,中宏论坛第九场在线研讨会11月25日下午召开。河北省易县文联副主席、河北省优秀扶贫脱贫驻村第一书记王文坡应邀出席研讨会并主题发言。
王文坡通过扎根基层的鲜活生动故事,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面向未来,解决好乡村振兴人才返乡、劳动力返乡等问题,将乡村振兴导入共同富裕之路建言献策。
以下是王文坡发言:
中宏网网友以及各位领导、专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中宏网给我这么一个面对面与大家交流与探讨的机会。特别是刚才听了与会专家和领导就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阐述的理论观点,像是给我开启了多扇窗,使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驻村三年的扶贫脱贫工作,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一个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三年中,我们打赢了扶贫攻坚这场举世瞩目的战役,但要实现乡村经济的振兴,作为一线参与扶贫的工作人员,还是感觉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在扶贫工作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虽然国家层面就乡村经济振兴出台了很多政策,专家学者们也为乡村振兴提建议出点子,这些都是宏观上的,作为一个一线驻村工作人员,我想就我观察到、想到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必须要依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核心,解决好农村青壮劳动力返流和知识性"人才"返乡,也就是人和人才的问题。
一、强化好一个核心,就是要继续做好基层党组织模范带动作用。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在扶贫攻坚战役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按照中央的部署,如期实现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的清零,主要就是这个"火车头"及这根"针"带动和穿引作用,也就是我们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在深山区,特别是现在留守村里的老人和病残人,基层党组织就是他们的主心骨,就是他们最为信赖的人。无论是邻里间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老人的头疼脑热,现在都还会找来党支部、村委,这个时候的基层党组织就是村内的"魂",我举个小例子:2019年7月份,这个村的5小队,一个叫张年的,死了一条小狗,引起了3个70多岁老头儿的矛盾。3个老头儿的矛盾,竟把这个山庄20多口在外打工的村民叫了回来,来给他们"论理",而这个"论理"就是由村两委干部组织的。
我说这个例子,可能有人会不屑一顾的说:如果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都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什么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又再堪大任?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觉很可笑。但事后一想,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并不是小事,解决不好就是大事。它关系着乡村的稳定,邻里的和睦,可以说是乡村的治理问题。特别是在给三个老头儿"论理"后,张年主动找到我们和村两委干部,由危房不改到主动改,不再说"我是个光棍,不费那事不操那心再盖房子了"。到后来住进新房后,一个劲的说党好,念党恩。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正是有着基层党组织"保姆"式的服务,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解决好了,基层党组织的模范作用、统领作用和威信才能显现出来。像危房改造、部分产业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占地等推动,能够相当迅捷,其实就是在我们给群众解决鸡毛蒜皮的小事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模范作用、统领作用密不可分的。
而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在扶贫驻村工作中,我认为基层党组织要担负的是这场振兴战役的“战斗堡垒”责任,更需要有提升社会整合能力,提升领导发展能力,提升自身建设能力的作用,但有一个问题除了解决群众这些鸡毛蒜皮小事外,也必须正视现有乡村基层党组织知识层面、视野及年龄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换血”和改进。打造和培育出一支能够适应和服务新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地洋溢“青春活力”的干事创业骨干团队,使不同的人群都能找到归属感,并且要有主动对接国家和本地重大战略布局,科学谋划农村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人才。
我在这儿也提个建议: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在农村培养起一支安得下心、扎的住根、爱农业、爱农村的具有三农情结的人才。结合下一步的村两委换届,不能把村两委干部的选任局限在村里,可以由组织选派,那些知识结构合理,视野宽,点子新的,比如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员,以及在外打拼的具有一定开拓能力、有抱负、想为家乡尽力的乡贤,来担任村里的主要领导。在推进乡村经济振兴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得更宽广,更深远,更有力。
总之,巩固扶贫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绕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但培养一支什么样的党组织,党组织中,要有什么样的人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更是尤为关键的。
二、要解决好"人"和"人气"问题,让人气旺起来,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上面说了基层党组织的强化,也谈到人和人才问题,基层党组织人才工作。现在要说的是整个农村人和人才问题: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到人的实施上,而现在的深山村,面临的情况是:不仅仅缺人,更缺人才。就以我所驻的碾子沟村为例:全村人口在706人左右,而常住村的人口也就在220人左右,而且这部分人大都是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妇女和病残人。现在面临的窘况是,"少小离家读书"不再回,"青壮劳力闯世界",在外安家不再回。其实现在更可怕的是儿童现在读书已经不在村里了,现在一个碾子沟一个教学点两个村(碾子沟和白家庄村),仅仅还有一个学生,如果按现在这样的情况任其发展,20年后,类似碾子沟村这样的村庄,基本上就是空村了。如果把这些问题,都归为年轻人没有恋乡的情怀,有些道德绑架的味道,这也是我在驻村扶贫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一是城市的诱惑力。无论从基础设施条件,还是生活条件,农村和城市是无法比拟的。在外打工几年,他乡成了故乡,回到故乡之后,发现居住和生活都不适应了,故乡成了他乡。二是乡村仅仅以良好的生态,不足以支撑更多的年轻人返乡。
在太行山、燕山这一带的深山区,青山绿水这些自然生态条件,让人心旷神怡,但年轻人对物质条件的追求,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仅仅良好的生态已经吸引不了他们返乡。因为这些年来,这些深山区的农民由于禁牧等政策问题,守着青山没有饭吃,做旅游没有大的投资,寸步难行,只有背井离乡去打工来养家糊口。
像这样的深山村如果不先解决"人"的问题,谈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如何解决人和人才问题?我的建议,首先是政策要跟上。什么政策呢?解决吸引青壮劳动力返乡,吸引走出故乡的学子返乡政策,有让他们回来的吸引力政策,让他们回来做事和创业。做事和创业政策,要拿出真金白银进行扶持。二是要按照城市里的基础设施对标搞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尊重地方原貌基础上来改变村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不仅有吸引他们的"异乡",更有让他们留恋不走的"故乡"。
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返流,乡贤和乡绅返乡创业,加入到农业发展的大军中来,成为新的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人气"和活力。
当然,乡村经济的振兴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产业发展问题,以及产业中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问题,这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最为直接的依托。在这三年驻村扶贫工作中,我们依托当地资源开发了瑞熠天"玉米",易水河山庄的"五谷桑叶蛋"等系列扶贫农产品,在市场上都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但我个人认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经济振兴,须先解决人和人才,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有了实现其他内容的基础。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