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谈,双方达成具有“建设性”的成果,中美双方在5月14日之前把从4月2日开始加征的“对等关税”以及相关的反制和报复性关税税率大幅下调到34%,并且在90天内暂时按照10%的税率执行,同时取消其他的报复性措施,中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不确定性日益凸显,我国还是应当未雨绸缪,特别是通过发展数字服务贸易,突破关税壁垒,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韧性,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一、发展数字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
首先,发展数字服务贸易有利于减轻关税战的冲击。发展数字服务贸易有利于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我国是货物贸易的顺差国,却是服务贸易的逆差国。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1708.7亿美元(2023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最后,发展数字服务贸易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数字结算是服务贸易的金融服务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利用数字跨境结算系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截至2022年末,共有境内外1360家机构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接入CIPS(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数字技术降低了信息流通和交易成本、跨境支付成本、物流成本等服务贸易出口成本。2016-2023年,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占比从28.8%提升至41.4%,其中,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出口比重从44.7%增加至57.5%,增长迅猛(2023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将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线支付、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云计算、云娱乐等新业态新模式将继续快速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要进一步拓展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空间。
二、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我国的数字服务贸易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一是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二是其他商业服务进出口。主要有会计、法律、咨询、研发设计等服务进出口。三是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四是金融和保险服务进出口。五是知识产权服务进出口。
我国数字服务贸易有以下三个具有竞争力的领域。一是游戏出口。随着《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为中国研发3A游戏开辟了一条可行性道路。二是短视频服务。字节跳动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内容生态,通过TikTok等平台在全球市场迅速崛起。三是云计算。我国持续加强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应用,大模型助推云计算产业开启新一轮增长。
三、发展中国数字服务贸易的主要问题与瓶颈
规则壁垒。欧盟公布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条例,实施全球最严格最全面的数据保护,要求企业在收集、存储、使用、共享或传输个人数据时必须遵守严格的原则和要求。美国也公布数据保护法案,禁止智能网联车使用中国软硬件,并对内嵌中国ICTS的网联汽车启动国家安全审查,防止中国企业收集敏感数据,还规定数据经纪人不得向外国对手或其控制的实体转移美国居民的特定个人可识别敏感数据。这些规则限制数据流动,有些规定直接针对中国,影响我国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
支付结算障碍。尽管2023年2月以来,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逐月上升,2023年9月升至3.71%,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还是比较缓慢(中国人民银行《2023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补齐数字基建短板。近年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提升,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信息安全保障不足、数据共享与融合困难、建设资金投入压力大等问题。
四、发展中国数字服务贸易的策略建议
构建区域性数字规则。扩大国际合作,深化与RCEP成员的数字服务贸易合作,以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为契机,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的治理,推动制定数据的跨境流动、自由交易、合理使用、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利用“一带一路”的平台,与更多的国家签订数字服务贸易的保护协定,自由贸易协定。以国际规则促进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
突破跨境支付瓶颈。首先是扩大CIPS的覆盖范围。其次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努力争取大宗商品采用人民币结算;增强人民币的融资理财功能;三是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
基建与服务双输出。首先,加强5G网络、算力中心、数据存储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软硬协同创新,破除数字服务贸易的堵点卡点,做到网络、算力、存储和应用协同发展,并将AI嵌入网络社交、跨境电商、网络视频、文化娱乐、网络游戏等应用服务,不断拓展新产品、新服务,提升交互性、沉浸式、个性化服务体验。其次,以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为契机,帮助一些数字基础设施较差的国家和地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布局。
加强顶层设计。扩大通信信息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平台建设,做优做强国家数字服务贸易出口基地。利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优质资源,大力发展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离岸业务流程外包(BPO)、离岸知识流程外包(KPO),促进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作者:林学军,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