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这条贯穿东西方的古老商道,宛如一条璀璨的文化纽带,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自其开辟以来,它就肩负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任,承载了数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中国的长安出发,蜿蜒向西,途经广袤的西北大地。西北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多种文化汇聚、碰撞与交融的关键地带。这里不仅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丽自然风光,更孕育了如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以及众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地理、文化和历史价值。
一、现实意义非常巨大
高质量的文化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建好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对于振兴西北经济作用显著。
一是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弘扬。共建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深入挖掘和传承丝绸之路文化提供了契机。通过现代手段对这些珍贵文化进行整理、保护与传播,能够让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得以代代相传,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
二是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新兴动力,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建设,将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丰富而独特的丝绸之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当我们深入挖掘、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时,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凝聚起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是有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丝绸之路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共建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有助于借助这一文化名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二、区域合作深度融合发展总体目标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一要致力于全面、系统地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从古老的城址、墓葬到精美的文物,从传统的手工艺到民俗文化,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不被时间侵蚀。通过科学的保护手段和技术,让文化遗产得以长久保存。二要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根基,鼓励创新思维,推动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丝绸之路特色的文化品牌,使其既承载历史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产业发展与升级领域,一要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为旅游增添内涵,旅游为文化提供展示平台;科技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手段和模式,文化产业借助科技实现数字化转型;教育则为文化产业培养专业人才,文化产业为教育提供实践和应用场景。通过这种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现代化的文化产业体系。二要推动文化产业从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转变。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与附加值,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整体升级。
在区域深度合作与共赢领域,一要加强西北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紧密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省份在文化资源、产业基础、人才技术等方面各有优势,通过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建设。二要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共同进步,提升整个西北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
三、建好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主要工作思路
在文化资源保护与挖掘方面,一要组织专业力量,对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详细的普查登记,建立完善的文物档案。运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对面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风险的文物进行科学保护和修复。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记录传承人的技艺和文化记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得到妥善保护。二要深入研究丝绸之路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通过学术研究、文化创意等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以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为蓝本创作动漫、影视、文学作品等,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一要鼓励文化企业和创意人才开展文化产品创新和创意设计。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孵化平台和政策支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文化饰品、创意文具等,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二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开发数字文化产品,如数字博物馆、在线文化课程、虚拟文化体验项目等。支持数字文化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三要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整合沿线的历史文化遗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主题旅游项目,如丝路文化探秘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在区域合作机制构建方面,一要建立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合作协调机制,由各省份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省份之间的项目对接和资源共享。设立专门的合作基金,用于支持跨区域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二要共同举办各类文化节庆、展览、演出等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例如,联合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展示各省份的文化艺术成果;举办丝绸之路文化展览,集中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三要积极开展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国际文化产业展会,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共同开发文化项目,打造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合作平台。
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方面,一要加大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交通便利性,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方便游客和文化产品的流通。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和通信质量,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优化物流配送体系,降低文化产品的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二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并提升其服务水平和质量。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艺术培训、文艺演出等,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实现文化资源的在线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在政策保障与措施落实方面,一要制定和完善支持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的政策法规,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文化产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文化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文化企业培育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三要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投身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思路的实施,有望全面推动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共建与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的多重目标,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作者:杨泽坤,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杰出青年学者、数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