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是头等大事,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建设农业强国,能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发等背景下,只有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国家发展的自主性。
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置于突出位置具有深远意义。在设施方面,加大对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能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以河南等地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完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设施,使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提升,为粮食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技术上,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如种业研发、种植养殖技术改进等,能从源头上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像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水稻单产,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装备方面,加快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人力劳动强度,有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政策和制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粮食补贴、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以及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等,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规划明确到2027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目标。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只有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避免因粮食短缺而依赖进口,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例如,在面对疫情等突发情况时,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够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物价,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合理的自给水平意味着在保障主粮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肉类、蔬菜、水果等重要农产品的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饮食需求,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
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在科技方面,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能够突破农业发展的瓶颈。比如,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通过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的精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实现智能化监控和管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改革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关键,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能够盘活农村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引入现代化的农业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养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延伸拓展产业链,就是要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拓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比如,水果种植不仅停留在采摘销售初级产品,还发展水果加工产业,生产果汁、果脯、罐头等产品,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供应链的拓展则注重优化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仓储保鲜等环节,确保农产品能够快速、高效地从产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像一些电商平台与农产品产地合作,建立冷链物流体系,将新鲜的农产品快速配送至全国各地,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提高了流通效率。价值链的提升强调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从而实现产品的优质优价。例如,五常大米、赣南脐橙等品牌农产品,凭借其独特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上占据较高的价格优势,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同时也提升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推进厕所革命等,能够营造整洁、舒适的农村生活环境。比如,许多村庄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改善了村庄的水环境;开展垃圾清理行动,建立垃圾收集和转运体系,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条件。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例,"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学校和医院的建设与改善,提高了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让农民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民能够享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注重保护小农户利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组织形式,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起来,能够提高小农户的市场谈判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例如,一些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小农户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销售农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销售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电商的兴起,让农民能够将自家的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市场,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利润。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到农村观光旅游,带动了农村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有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让农民能够共享农业强国建设的成果。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让广大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紧密关系,才能自觉地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以及发展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的好处。例如,一些地方通过举办生态农业培训班,向农民传授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和环保知识,引导农民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让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农业强国的鲜明底色,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农牧结合、稻鱼共生等,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农牧结合模式为例,养殖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优质肥料用于农作物种植,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同时农作物种植又为养殖提供了饲料,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发展低碳农业,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比如,一些农村地区建设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不仅满足了农村自身的用电需求,还将多余的电力并入电网,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和绿色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只有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农业强则国家强,农业的稳定发展能够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实施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果,也将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推动整个国家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作者: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