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并公布了202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会议提出,2025年我国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同时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稳预期,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一政策基调延续了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思路,旨在通过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发挥,稳定市场预期,支持经济增长。2024年央行进行了两轮降准,前后释放约2万亿元长期资金,用于缓解银行资金压力,支持信贷投放,保持流动性充裕;进行了三轮降息,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推动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助力经济复苏。适时降准降息有助于保持流动性充裕,使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经济预期目标相匹配,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还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稳定的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防风险,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在强调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着重强调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央行在2025年金融稳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丰富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箱”。这包括完善系统性风险评估和认定机制,强化科技赋能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框架,以及推动建立权责对等、激励约束相容的金融风险处置责任机制等。本年度,央行将金融风险化解的重点放在中小银行风险处置、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化解和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三个维度,这些措施有助于筑牢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促转型,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去年新增了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截至2025年3月,互换便利共开展两次操作,金额合计1050亿元,有效提升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等非银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共有400家A股上市公司累计披露了420单股票回购增持贷款计划,拟申请贷款金额上限合计803.04亿元。目前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存续10项,再贷款余额6.3万亿元,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不仅有助于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还能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总而言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货币政策稳预期、防风险、促转型的多重目标,这一系列政策举措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稳步前行,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子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24XNN005]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