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的历史交汇点,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既体现出“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也传递出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谋未来的坚定决心。
稳中求进:以必要增速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与去年持平。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外部环境考量,从数据看,2024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34万亿元,增速达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亮眼;2025年1-2月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至50.2%,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回升态势。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春节期间家电、旅游消费分别增长166.4%和37.5%,为全年目标实现奠定基础。
为支撑增长目标,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赤字率预计提升至4%左右,新增专项债规模或达4.5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重点支持“两新”(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与长期基建项目。货币政策则强调“适度宽松”,通过结构性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与小微企业,避免“大水漫灌”式刺激,确保政策精准性与可持续性。报告特别强调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等系统性风险。通过推进“保交楼”、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优化专项债使用效率等措施,力求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扩内需与促升级:双轮驱动释放增长潜能。消费作为经济增长“压舱石”,政策着力点呈现多维创新。一方面,在实物消费层面持续扩容,中央财政预拨81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覆盖汽车、家电、3C电子等领域,预计带动超5000亿元消费规模。另一方面,在服务消费层面注重质量提升,“幸福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文旅部门打造的“银发列车”专线已覆盖多个省份,通过慢旅行、康养游等新业态释放老年消费潜力;广东试点智慧养老社区“一键呼叫”系统,黑龙江建立康复辅具产业集群,预示着银发经济正从基础照护向科技赋能跃迁。据估算,到2035年该领域市场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成为托举消费升级的万亿级蓝海。最后,在消费信心层面,通过收入保障托底政策缓解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20元,医保财政补助同步增加以增强社会保障。
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助力产业升级。“人工智能+”行动深化,继2024年首次提出后,2025年政策进一步聚焦AI与制造业融合,DeepSeek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多地打造算力基建与产业集聚区;低空经济崛起,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深圳、成都等城市先行试点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政策红利或催生万亿级市场;绿色转型加速,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三年全球占比超60%,光伏电池产量增长15.7%,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3.4%,绿色发展从“选项”变为“必选项”。
制度创新:法治护航与民营经济活力释放。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明确,2024年通过严惩侵犯企业权益犯罪、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清障护航。《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新增“禁止违法收费与罚款”条款,立法进程加速推进。从制度层面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保障民企“敢投、愿投、能投”。
通过减税降费和市场准入等多方面助力民营经济“再出发”。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鼓励创投基金扩大对AI、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投资。明确要进一步破除隐性门槛,推动能源等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民企开放。
民生为本:银发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银发经济”发展框架,通过“服务网络重构+产业生态升级+制度体系创新”三维发力,推动养老模式从生存型保障向品质型供给跃迁。服务体系完善: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扩大普惠服务覆盖,实现县级失能照护机构全覆盖。产业创新驱动:上海试点智慧养老院,广东研发适老化智能设备,科技赋能破解“养老焦虑”。制度保障突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围至全国近50个城市,探索个人、企业、政府共担的可持续筹资机制。
同时重点关注就业与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换的关键期,政策聚焦“量质并举”,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措施,助力2025年目标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以上。并强化税收调节功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破解“未富先老”的发展困局。
2025年全国两会经济部署,既是对短期挑战的精准回应,更是对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5%的增速目标背后,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彰显了“破旧立新”的改革智慧;民生政策的温情底色,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面对百年变局,中国经济犹如一艘巨轮,在改革的舵盘与创新的风帆引领下,正以稳健姿态驶向更加壮阔的航程。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中国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更多确定性,为人民美好生活谱写更温暖的篇章。(作者:李诗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罗来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