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任务,聚焦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三方面展开了工作部署,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关口,既面临内生动力转换、结构调整的压力,也要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既是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破解当前经济困境、增强发展韧性的关键之举。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释放经济潜力、提升效率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壁垒分割和制度障碍,资源配置效率不足,交易成本偏高。这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可能被掩盖,但在经济转型期,碎片化市场不仅抬高了企业成本,也限制了创新活力地释放。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堵点”、消除“断点”,不仅能够让商品、服务、资金、数据等要素更加高效流通,更能为企业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推动形成规模效应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说到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就是要让企业和消费者在更大的空间里,真正感受到“一个中国市场”的效率与活力。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夯实发展根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地方财政压力、债务风险、金融资源错配等问题,正在制约我国经济的稳健运行。财税改革,不仅关系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地提升,更关乎经济结构调整的效率与公平。只有真正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优化税制,强化预算约束,才能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政府公共治理能力。与此同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迫切需求,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系统性改革已成为激活发展动能的核心命题。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组合拳”,既针对市场主体关切的堵点精准发力,又着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相辅相成,前者打破要素流动的“玻璃门”,后者构建资源优化的“新算法”,共同搭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底座。随着改革举措的深化落地,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效应将持续释放,不仅能为市场主体注入“强心剂”,更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构建“新生态”,推动中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作者:代志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