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各地区都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命脉。物种资源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资源,是种业创新的基础。物种资源是生物经济时代的“战略石油”,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生物技术竞争主导权。我国坐拥高等植物3.8万余种,占全球10%的生物物种,特有种质资源流失率较高,野生稻、野生大豆等珍稀资源濒危面积仍在扩大。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生物资源库建设上升为国家安全工程”,要求2027年前建成世界一流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战略储备。
加强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积极保障粮食产业链安全。物种资源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量。黑龙江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包括野生大豆、玉米、水稻等5万余份作物种质资源,积极支撑东北大豆单产持续提升。济麦44以其卓越的高产性能,在示范田中实现了亩产808.6公斤的佳绩,并连续两年荣膺全国推广面积最广的超强筋小麦品种。海南积极推广基因测序云平台,缩短新品种审定周期,构建起“实验室-试验田-大田生产”的快速转化通道。物种资源在突破种源“卡脖子”难题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保障粮食产业链安全稳定。
提升种子技术创新,着力保障粮食产业链韧性。加强农业种子基础研发与应用研发,提升农业种子芯片的开放创新。精准改良作物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发展农业大数据与精准农业。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农业生产中的环境、土壤、气象等数据,实现精准种植和管理,提高农业芯片的利用效率。着力推动农业种子、种植、栽培等技术创新,积极提升农业产品质量与附加值,着力保障粮食产业链韧性。
促进种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农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农业芯片创新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加强种质资源的合法利用和保护,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链条保护。积极种业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农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海南三亚南繁硅谷作为我国种业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汇聚了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涉农企业,助力种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农业国际合作,推动我国农产品逐步迈入国际市场,提升农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为农村地区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持续推动国际种业合作,重塑国际竞争力。国际种业合作打开新格局。依托“一带一路”种业创新联盟,我国在巴基斯坦、肯尼亚等国家共同建立联合育种中心,现代种业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我国与菲律宾、越南积极构建跨国联合实验室与育种中心,开展水稻基因测序、种质资源优化等联合攻关。我国与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种子贸易关系,通过签署《南繁硅谷建设规划》等政策框架,明确将“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列为国家战略定位,重塑国际竞争力。(作者:崔傲然、龙兴乐,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本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FJLB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