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筑牢产业发展根基。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宛如驱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引领着社会迈向更高层次的进步。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大动力。抓科技创新,需着眼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教育、科技与人才紧密结合,实现多维度协同共进。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优质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为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从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探索精神,到高等教育阶段提供专业、前沿的学术资源,教育为科技创新搭建起坚实的人才梯队。例如,在一些顶尖高校,通过开设跨学科专业课程,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解决复杂科技问题奠定基础。科技成果的产出是科技创新的直接体现。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国家科研项目的持续推进,以及企业对研发的重视,促使大量科研成果涌现。然而,仅仅产出科技成果还远远不够,更为关键的是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转让、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某高校研发的新型材料技术,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生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领域,极大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创新:巩固实体经济底盘。产业创新聚焦于实体经济,这是国家经济的坚实根基。在推进产业创新过程中,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传统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模式,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例如,在制造业领域,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产品精度和生产效率。传统纺织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具有智能功能的新型面料,拓展了产品应用领域,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积极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带动性强等特点,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未来产业如脑机接口、量子通信等,虽尚处于萌芽或探索阶段,但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大对这些新兴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才汇聚等方式,推动其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比如,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力投入与创新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还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融合发展:搭建平台与健全机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是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要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以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可或缺。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如科技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提供物理空间和资源汇聚的场所。这些平台汇聚了科研机构、企业、高校以及各类创新服务机构,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共享。在科技产业园区内,企业能够及时获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同时科研人员也能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健全的体制机制是保障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制度支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等,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创新积极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贴近市场,能够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将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让企业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大型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和人才实力,开展前沿技术研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中小企业则以灵活的创新机制,在细分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丰富产业生态。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通过抓好这两个关键环节,我们能够构建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作者: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