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5日电 伴随着中国婚育水平的持续下降,近年来,中国的不婚不育现象引发关注。与几十年前相比,选择终身不婚的人数比例正在增长。不过,普查数据表明,中国仍然是一个普遍结婚的国家。从未婚比例来看,2020年我国40岁人群的未婚比例为4.78%,其中男性为6.69%,女性未婚比例仅为2.76%。中国女性仍然普遍生育。普查数据显示,虽然40岁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从2010年的2.66%上升到了2020年的7.85%,但2020年我国40岁女性的平均活产子女数仍有1.63个。
分析人士指出,所谓“不婚”更大程度上是“推迟结婚”。这表现在初婚年龄的推迟,普查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推迟,从2000年的24.21岁上升到2020年的28.64岁。所谓“不育”更大程度上是“推迟生育”。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不婚率上升的现象?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文化观念变迁、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主客观原因的具体分析:从主观原因分析:一是个人主义的兴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的必经阶段。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而非早早进入婚姻生活。二是经济独立性增强。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使得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需求发生了变化。许多女性不再依赖男性,因此在选择婚姻时更加谨慎,甚至选择不婚。三是价值观的转变。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对婚姻的看法也更加开放。许多人认为婚姻不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来实现个人的幸福感。四是心理需求的变化。现代人对情感和心理需求的重视程度提高,不再单纯依赖婚姻来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交媒体和网络交友平台的普及,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途径,减少了对婚姻的依赖。
杨宜勇说,从客观原因分析:一是经济压力。房价、教育和生活成本等生存压力,使得许多年轻人的经济压力较大,尤其是在大城市,经济压力是不婚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就业压力。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年轻人为了事业和职业发展,不得不推迟结婚计划。尤其是对于高学历群体,他们更倾向于在事业稳定后再考虑婚姻。三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人口迁移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许多人在异地工作,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这也增加了不婚的可能性。此外,还有婚姻市场的不平衡,比如性别比例失衡、文化氛围的影响等。
“中国不婚率上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人主观选择的变化,也有社会经济环境的客观影响。”杨宜勇表示,面对这一现象,国家和社会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如提供更多的婚姻和生育咨询服务等,优化各项社会福利政策,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同时,社会各界应持开放态度,理解和尊重每个人的生活选择,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