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肩负着“稳增长”与“促发展”的双重使命,恰似经济前行的“双桨”,助力经济航船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破浪前行,稳健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彼岸。回顾2011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历程,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已有14年。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宛如一场“及时雨”,在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时,精准灌溉实体经济,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又似一剂“良药”,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
政策导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总体要求。回首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彰显出我国货币政策在稳健与宽松之间的精准平衡。“稳健”意味着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不因短期经济波动而频繁调整,避免引发市场预期的混乱,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可预期的货币环境,让市场主体能够安心经营、长远规划。“适度宽松”则是在稳健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降低融资成本,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精准发力”是此次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另一重要要求,这强调货币政策要精准命中目标,避免盲目投放,将资金精准投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实现货币政策的最大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2025年,宏观政策的目标紧密相连,“扩需求,促创新,稳市场,防风险,稳预期,激活力”共同勾勒宏伟蓝图。扩大国内需求是关键,当前我国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支持消费信贷等方式,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同时加大对基建、制造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科技创新是战略方向,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货币政策要加大对科创企业的信贷支持,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助力科创成果转化应用,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稳住楼市、股市是重要支柱,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通过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完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等措施,促进二者平稳健康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化解外部冲击是底线,国际形势复杂,外部环境影响我国经济,货币政策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加强跨境资本的监测管理,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稳定预期是基础,通过加强政策沟通、及时传递货币政策的意图,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预期环境;激发活力是最终目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资金和发展空间,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现状洞察: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与货币政策需求分析。审视经济现状,基础稳、优势多、需求潜能大。2024年我国经济复苏态势初现,但“基础稳”尚不牢固,对货币政策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从GDP增速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第三季度增长4.6%,虽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速相对较低,经济复苏的力度仍需加强;从工业生产来看,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装备制造业增长5.5%,工业生产逐步回暖,但部分行业仍面临产能过剩、企业盈利压力较大等问题;消费市场方面,1-11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市场销售继续增加,但消费增长的潜力仍待进一步挖掘,需货币政策通过支持消费信贷、促进消费升级等措施,激发居民消费热情,推动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投资情况方面,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但投资增长的稳定性仍需加强,需要货币政策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重点领域投资等方式,促进投资的平稳增长。
考量货币政策,空间尚存,制约犹在,需审慎权衡。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在具备适度宽松空间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利率方面,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6.6%,下调空间充足,可通过降准释放更多流动性;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1%,存在下调空间,5年期以上LPR为3.6%,中长期利率保持稳中有降,可以通过降息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都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外部因素方面,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开启,虽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压力,扩大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但其调整可能带来的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对我国货币政策形成一定制约,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需审慎权衡。
路径探索: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路径。构建“多管齐下,精准调控,灵活操作”的系统性框架。降准与降息是基础工具,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增加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活力;再贷款与再贴现是定向支持工具,精准投向“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为其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公开市场操作是短期调节工具,通过逆回购等操作,及时调节市场短期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以“聚焦实体,助力小微,护航绿色”精准锁定重点领域。实体经济是根基,要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024年前11个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13.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小微企业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显示出信贷支持力度的持续增强;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未来导向,支持新能源、新基建等“双碳”项目的信贷需求,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协同发力,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强化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宏观调控效果的关键。通过专项债券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点领域,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例如,在基建领域,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筹集资金,货币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等,为基建项目提供融资,共同推动基建的发展;在科技创新领域,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货币政策则可以通过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助力科创成果的转化应用。
风险防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潜在风险与防控措施。通胀隐忧浮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风险。通胀压力是其中之一,货币供应增加可能引发物价上涨压力,2024年11月CPI同比上涨0.2%,当前虽通胀压力较低,但需密切关注CPI和PPI走势,防止通胀预期的形成和扩散;资产泡沫风险也不容忽视,流动性充裕可能导致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资产泡沫,增加金融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对房产市场的监测和调控,防止资金过度流入,避免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精准调控定向,强化监管固基,预期引导稳势。防范对策需多管齐下,精准调控是关键,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重点领域,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宽松,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和重点领域;强化监管是保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遏制资产泡沫的形成,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金融风险隐患,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预期引导是基础,加强政策沟通,及时向市场传递货币政策的意图和方向,引导市场形成积极与良好预期。(阳旸、颜吉婧,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1YJC790140】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