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提出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起始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十余年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并为沿线各国搭建了更高水平的多边合作平台。
中亚地区与我国相邻,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是欧亚大陆的桥梁和通道。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提出“心脏地带理论”,把欧亚大陆的中部主要是中亚地区看作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凸显了中亚地理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此外,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中国与中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区域内安全稳定、能源资源合作、促进区域发展、解决跨界民族问题、打击跨国犯罪和国际暴恐势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度全球化时代,国际组织在促进国际合作、推进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发展、维护全球和平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协调与推动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组织外交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有学者认为“通过国际组织外交,可以充分表达立场、消除矛盾、增进了解,促进价值理念、文化形态、对外政策的有效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国家的战略偏好、观念认知、利益计算”。因此,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必须认识到国际组织外交的重要作用,激发出国际组织外交的更多潜力,积极探寻国际组织在助推中国与中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范式、模式与方式。
笔者认为,我国需要在宏观战略和实际操作路径两方面着手,以推动中国与中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宏观方略方面,可以通过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扩展国际组织职能、拓展民间交流渠道为中国与中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思想指导。在实操路径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非政府组织、扩宽民间外交维度、丰富国际组织外交模式为中国与中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可行性、可操作性方案。
以国际组织外交助推中国与中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是加强国际传播,塑造中国真实立体的美好国际形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展现应有的可亲、可爱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然而,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充斥着对华消极论调。我国迫切需要打破西方对中国叙事的垄断,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和美好的国家形象。
在全球层面,截至2023年,中国已同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三大全球倡议”等理念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与认可。面向未来,中国应继续借助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依托“一带一路”等国际倡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更多国家熟悉了解中国形象,为全球治理持续不断地注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从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角度来看,通过强大的对外传播平台,一国将话语内容及其解读传播出去,从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在地区层面,我国需要重视融媒体建设,创新文化交流平台与传播内容,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与中亚地区民众愿意听、听得懂与听得进的内容。传播中华文化时应注重挖掘道德伦理、哲学思想等内在价值,结合当代音乐与影视等,提高文化传播的辐射力、影响力与吸引力。
二是深化区域合作,拓展上合组织的作用与功能。地理范围和战略意义的契合为推动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在经济和安全层面,它们共同助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满足成员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同时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两者承接了相似的精神内核,都倡导通过协商、共建、共享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因此,上合组织在助推中国与中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促进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对接时,需优先考虑应对地缘政治与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密切关注各成员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加强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维护地区的整体安全稳定。此外,不断拓展上合组织的功能与作用,从传统的反恐、区域稳定议题拓展到政治、安全与发展及治理领域和议题的合作,从陆地安全治理扩展至海洋安全治理。同时,加强成员国之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金融、电子商务、绿色能源和绿色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领域合作,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合作的新格局。
三是关注民间交流,拓宽外交的主体与渠道。如果说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国在国际社会中行稳致远的法宝,那么公共外交就是建构良好国家形象的黄金工具。因此,恰当的公共外交策略能在中国与中亚的交流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中国急需关注如何扩大与中亚国家的民间交往,构建中亚地区的亲华、友华、善华社会网络。美国在中亚的公共外交活动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覆盖人群年龄段和身份广泛。有鉴于此,中国在与中亚进行外交活动时,在强调传统的政府间外交的同时,还应扩大民间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内容、优化交流方式。积极支持和鼓励中国的新闻媒体、民间组织、学者智库与中亚各阶层人民展开更多的沟通、交流、协商与合作。
以国际组织外交助推中国与中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一是建立健全非政府组织。经过十年的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中国境内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境外企业已超过1.7万家。可以说,良好的企业活力是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不可少的动力。中亚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形象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亚媒体的报道,美西方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传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大了中亚人民认知和了解中国实情的困难程度。
由此可见,应对上述情况时,中国需摆脱仅依赖传统政治外交的困境,更加广泛、充分地发挥国际组织外交的作用。首先,中国亟须建立更多数量的非政府组织,以更全面地了解中亚的区情、社情、民情、舆情,促进与中亚地区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的互动。这不仅有助于揭破西方媒体的政治图谋,也能够让国际社会更全面地认识客观真实的中国。其次,中国应在政策与法律层面进行制度性的完善,确保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开展国际事务中能够拥有应有的政治与法律地位。明确相关法规能够保障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权益,更好地推动这些组织在中亚地区的运作,并更好地发挥其在改善国家形象、促进人文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拓展民间外交活动。借鉴他国民间公共外交经验,对于中国与中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事业具有积极的启示。从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整体效果来看,它在改善中亚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推进作用。教育、文化、科技、医疗等方面历来是美国发展与中亚关系的重点。在未来,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手段灵活的公共外交经验,尤其需要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提升民间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度,以更好地引起中亚政府和民众的共鸣。同时,要尽可能对冲、消解乃至规避美国对中亚地区所谓的“民主”和“人权”等口惠而不实的意识形态渗透和破坏,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国式“发展与安全”的价值观,确保中国的公共外交,助推我国与中亚更好地共建“一带一路”,提升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与向心力。及时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中亚各国的民意、舆情等动向,重视中亚国家民众的利益诉求和基本意见,才能对重要政策和举措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
三是丰富国际组织外交模式与方式。近年来由于中美战略竞争、新兴中等强国崛起等因素,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发生转变,其中一个标志为“战略小多边主义”的兴起。中国在应对中美战略博弈与加强与周边外交的互动中,需要以更加宏阔、长远的视角审视美国亚太“小多边”机制的影响。同时,中国也需要从中吸取经验与获取启示,积极尝试建立与完善符合自身利益的“小多边”机制,例如创新与沿线国家的对话、交流、协商与谈判机制,以更好地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中亚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连接周边国家及亚欧大陆的大通道,也是后疫情时代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新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支撑点,对于助推我国经贸发展与能源通道建设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所以在新时期,全面认识和高度重视中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建立健全我国在中亚地区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中亚地区一些国际组织外交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外交的正向功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国际组织外交辅助政府间外交,助力中国与中亚国家政府与民间社会的交流交往、对话协商和民心相通,助推中国与中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应是中国下一步在中亚地区战略工作的重点。(作者:陆安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