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治理保驾护航,让每个国家都能共享发展机遇,确保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民族,2000多年前就开辟了丝绸之路,与亚欧国家开展贸易和人员往来交流。中国崇尚“和合文化”,致力于世界大同、天下为公。新时代以来,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行动方向,中国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世界增加公共产品,着力弥补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充当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实干家、行动派,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引擎。
国际经济组织是制定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平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是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12月10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1+10”对话会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习近平主席强调,“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离不开有效、有为的全球经济治理。”笔者认为,中国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政策沟通与对话,发出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治理的明确信号,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引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决心,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增添重要引擎和稳定锚,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界各国不是一艘艘小船,而是一艘大船上的命运共同体,需要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革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调整,创新驱动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全球南方的崛起,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然而,不管经济发展模式、动能如何转变,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仍然是各国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最有效的途径。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之际,如何顶住保护主义、多边主义逆流?如何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是当前国际经济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类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早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始终认为,中国好,世界才会好;世界好,中国会更好。各国应该把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视为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好事,而不应该视为风险。”笔者认为,通过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贡献中国的智慧和方案,提高国际经济治理水平,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以及担当。为了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国应继续发挥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采取以下措施和行动,努力解决当前国际经济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推动加强国际合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高水平开放,与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维护多边主义。继续加强与主要国际组织的政策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国际规则和自由贸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修改完善增订国际规则,抵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国家安全泛化行为,确保自由贸易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各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缩小贫富差距、南北差距是实现全球共同繁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南方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更容易遭受气候风险、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冲击。国际组织应该提高南方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建立支持全球南方发展的有效机制,引导更多资金、绿色技术、人才流入南方国家,避免南方国家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再次陷入“马太效应”式的恶性循环。
三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在数字经济时代,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世界多极化奠定了技术基础。经济贸易区域化、产业链供应链短链化催生了多个区域经济中心,国际经济组织应顺势而为,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摈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推动基础设施、制度规则、国际货币等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多元化,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和包容性,建立更加平等有序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作者: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