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因此,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态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从生态产品的创新端、应用端和交易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全面实现。
强化生态科技研究,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端要以发展生态新质生产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构建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依托产业发展,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汇聚各方优势资源对减污降碳、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系列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激发他们在解决生态领域“卡脖子”技术上的主人翁精神和原创精神,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二是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应用端,搭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持、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生态科技孵化与应用平台,提供科研设施和技术支持,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开发与应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积极与生产性、服务性组织共建“科技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科技帮扶员”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载体,强化对基层组织的生态科技知识普及,提高对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是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交易端,搭建生态产品交易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即支持大数据、互联网、物流、金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共同打造数字生态交易平台,优化生态产品生产、分配、消费和交换各环节功能,全面挖掘生态产品价值,高效促进价值增殖与价值实现,让更多生态产品创新价值惠及人民群众。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品品质。各类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是以产品品质为基础,而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又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因此,提升生态产品品质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实现的必然要求。一是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做强以5G、人工智能、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高铁和特高压等为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数智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生态化的改造升级与转型,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形成高品质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二是加快生态领域原创性、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研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生态产业化逐步走向集群化、融合化和品牌化,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生态产品各环节降本增效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品质,丰富优质生态产品类型和形态。三是积极探索构建“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机制,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布局建设新型储能、生物制造、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的同时,打造未来生态产业的技术策源地,抢占优质生态产业发展制高点,赢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动权,从而纾解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人才是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要把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打通从创新端急需的科技人才到生产端的管理人才再到交易端的应用人才的培养链路,加速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的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和技术链的深度融合。一是强化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外引内培”。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合作,鼓励他们多渠道多模式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前沿科学家,并对引进单位和引进人才给予必要支持,加快创设高层次人才良好的科研生态空间。同时,依据产业发展所需,企业以“揭榜挂帅”“项目委托”等形式向高校、科研院所发布科研需求,鼓励科学家敢干、能干、且有机会干,不断培养既能留得住又具有家国情怀更懂产业发展“心思”的科学家。此外,支持高校依据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复合型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形成一支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二是积极培养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且懂金融的企业家和投资家。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用端,要大力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积极营造“企业敢闯”“资本敢投”的良好营商环境,搭建企业家、投资家创新合作平台,激发他们在提升生态要素质量、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内生动力,逐步形成一支支扎根本地、放眼全球的企业家、投资家团队。另外,支持企业与高校开展青年管理人才和青年经营人才的差异化培养,鼓励企业家和投资家走进课堂,引导专家学者深入产业,逐步形成一支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团队。三是重视基层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交易端,要聚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生态管理部门的科技服务力量,创新终身学习体系,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基层从业人员技能,着力打造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高端技能人才,加快改善生态产品的交易质量。同时,支持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开展职业技能人才的定制化培养,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高技能型人才。
系统谋划补短板,促进政策协同。一是完善现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体系。当前,各地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防污治污、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产品认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已取得长足进展,在实践中也获得了良好成效,但现有制度还存在“就生态谈生态”的单一制度缺陷,因此,应加强生态、自然环境、工业、农业、旅游、工商、金融、教育、行政审批等多部门的协同互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在各领域的协同性和一致性,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减少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流程。二是构建高效的政策激励体系。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绿色生产和分配政策,支持企业和群众积极生产绿色生态产品,加快有机产品认证,打造生态产品特色品牌,探索生态产品绿色、协调分配机制,让人民群众共享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和鸟语花香的优质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绿色消费和交换政策,鼓励政府、企业和群众绿色消费,积极搭建“数字+生态”平台,盘活各类生态资产,探索生态资产产权交易范围,创新碳汇权、碳排放权、用水权、用能权和排污权等生态产品交易机制。(作者:陈臣,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湛,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廖小玲,南充市统计局高级统计师/南充市统计学会会长。田华,贵阳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本文系四川轻化工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南发展研究院2024年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YQCNY20241】和自贡市社科基地产业转型与创新研究中心2024年规划项目【项目编号:CZ24E02】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