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文化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七个“聚焦”之一,第十章更是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为长江文化等中华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理解长江文化在文化改革中的战略地位。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它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所承载的文化现象,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和精神标识。新时代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长江流域文化繁荣自然是改革的应有之义。首先,长江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若说人民要了解别国文化再谈自信,否则是盲目的自信,那么人民要了解祖国的文化再谈自信,否则是虚无的自信。应该认识到,长江文化以其广泛的地理覆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样的文化形态,成为构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强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促进不同地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其次,长江文化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文化兴盛不仅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江流域拥有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丰富的自然禀赋,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要素。通过深挖其内涵,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升级,在经济意义上体现长江文化的价值。最后,长江文化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文化交流是增进理解、促进友谊的桥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承载着不可小觑的分量。
以长江文化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一是与时代形势相适应。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长江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首先,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建立健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如推进三星堆、金沙、石家河等考古遗址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制度建设等方式,加强对长江沿线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挖掘与诠释;举办长江文化节、长江文化论坛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让更多群众了解与传承长江文化。其次,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竞争,要以长江文化为媒介推动经济协作与人文交流。学科间要加强交叉研究,区域间要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以共通之处为切入点,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举办国际文化展览、艺术节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长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科技创新是文化繁荣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长江文化而言可称机遇。一是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如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长江文化数字资源库和在线服务平台,对长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处理与展示;鼓励文化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具有长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推动长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二是要创新长江文化传播方式。如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制作传播具有长江文化特色的优质内容,增强长江文化辐射力;打造长江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和特色文化街区,将线上宣传与线下体验相结合,优化文化传播策略。
三是与系统要素相协调。《决定》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将长江文化纳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至少须厘清其与环保、经济两大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文化繁荣的基石,而长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也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因此,要健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违法排污、破坏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广绿色低碳技术,鼓励绿色消费,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实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工程,恢复和提升长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为长江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而长江文化繁荣又能反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深化长江经济带省市间合作,推动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依托长江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影视、演艺、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长江绵延6300多公里,稻作农业等文化可追溯至万年以前,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长江流域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作者: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教授;吴璐汐,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