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3.4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6.7%。其中,8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6%。当前,我们应乘势而上,勇毅前行,加速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打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下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增强其发展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作用形成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属于生产力范畴。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涵盖了物质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各个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关系则适应并反作用于生产力。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进而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是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支撑,数字经济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导向,必须按照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要求,加快培育适应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入融合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加速现代服务业布局优化,完善新质生产力生态体系。一是构建现代服务业数字化深入转型的新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服务业条目进行精细化完善,淘汰或限制阻碍产业发展的落后形态,同时,对符合数字化转型升级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形态给予优先政策扶持,加速其成长与发展。二是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体系,从财税优惠、信贷支持、投融资便利等多方面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鉴于现代服务业轻资产特性,迅速出台积极的融资政策和财税减免措施,有效扩大现代服务业企业信贷规模,减轻其资金负担。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R&D)投入,扶持一批现代服务业瞪羚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向新质生产力迈进,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三是充分利用现代服务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引领、分工互补协同、数字协作高效、信息共享便捷等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东部发达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空间集聚效应,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内开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为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广阔舞台和坚实基础。
构建现代服务业评价准则,推动新质生产力协同并进。一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为现代服务业不同行业制定新质生产力评价标准,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评价各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在现代产业规模、技术结构、投入产出和创新成果运用等方面增设数字化转型指标,提升考核权重,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以“放管服”改革为引擎,推动资源大规模优化重组,改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以评价结果为导向,持续推动科技含量高、关联性强的现代服务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潜能。在此过程中,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要素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赋能农业、工业和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同时,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加速构建优质高效、数字化转型的服务业新体系。
加速现代服务业融合并进,催生新质生产力蓬勃迸发。一是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工农产业深度融合,深挖区域融合应用典型案例,举办以工农主导的服务业贸易盛会,健全现代服务业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驱动。二是充分发挥金融对现代服务业与工农产业融合的支撑,构建“金融-产业-服务”数字循环生态,促进工农技术创新与高端服务协同并进,加速前沿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大工农产业服务业态创新投入,以技术创新引领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强化人才基石,重视复合人才体系建设,加速培养并引进跨学科、技术与管理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构建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育与成长平台,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作者:孙少龙,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辉,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