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民生福祉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增进民生福祉则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完善民生实事的形成和落实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筑牢民生之本,做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能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战略路径,积极推动就业政策与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同时,健全产业就业协同联动机制,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二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加强就业岗位调查,及时发布急需紧缺职业需求目录。聚焦重点行业与重点领域,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围绕产业布局建设需要,持续动态调整职业分类体系,积极培育新的职业序列,进一步扩大劳动者的就业空间。三是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优化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切实保障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共享发展成果,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就业困难群体通常包括低收入家庭毕业生、身体残疾人员以及零就业家庭人员等,该群体由于自身条件、市场环境等原因,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一方面,提供必要的生活支持,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加大动态监测力度,做到主动排查、及时救助。规范落实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政策,部署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以减轻生活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负担。此外,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作用,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通过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确保困难群体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强对大龄、残疾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标准,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推进跨区域劳务协作,为困难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帮扶服务数智化新模式,实现困难群众就业帮扶的精准匹配和高效及时。针对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
守护民生底线,抓好重要物资的保供稳价。重要物资的保供稳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一是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紧抓蔬菜生产、加强产销衔接、畅通运输配送,保障终端市场“微循环”顺畅和市场供应充足。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理顺市场供求关系,尊重市场充分竞争,减少市场垄断风险。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大对重点民生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管力度,掌握民生商品的价格波动和市场供应情况,严格落实价格监测制度,对异常价格变化做到及时发现与处理。三是加强货源组织。统筹做好粮、油、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的市场供应工作,尤其在季节变换导致供应衔接不畅时,应积极发挥储备调节作用,及时投放储备,增加市场供应。四是做好市场预期引导。从战略全局出发,采用政策组合拳,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居民发展信心。同时完善重要民生商品的储备调控预案,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和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违法行为。
坚守耕地红线,切实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粮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保障,而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当前我国正面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以及“非农化”“非粮化”等严峻问题。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杜绝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与减少的耕地数量相匹配。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三是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加强对储备粮的管理和监测,确保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安全;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和市场调控能力。四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基层农业绿色生产监管能力,形成农业绿色生产监管长效机制。(作者:黄庆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思雨,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本文系202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推进重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批准号:2023NDZD05】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