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当下,中国面对全球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以及世界局势的深刻动荡,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依然能够砥砺前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这种韧性不仅来源于宏观调控的精准有力,更深深植根于中国经济深厚的内生增长动力之中。通过依托庞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及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始终将稳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确保了就业大局的总体稳定。
第二、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就业市场持稳向好。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战略,标志着我国已从单纯追求速度与规模的增长模式,转向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发展路径。8月高技术制造业的亮眼数据,正是我国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生动注脚,彰显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蜕变。华为、大疆、长江存储等一批全球瞩目的高新技术企业,正以“中国名片”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中国的创新实力。在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领域,我国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与此同时,技术型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配套服务型企业的稳步跟进,为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关键领域的发展速度均快于服务业生产指数,显示出我国服务业正逐步摆脱疫情的影响,迈向全面复苏。此外,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的持续恢复,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呈现向好趋势。
第二产业的强劲动力与第三产业的稳步复苏,共同为我国就业市场提供了稳定且多元化的岗位来源,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效缓解了因淘汰夕阳产业而带来的就业压力,确保了我国就业的稳定与职业变迁的平稳过渡。
内外环境挑战重重,生产端与需求端压力亟需释放。全球制造业的回落与大宗商品价格的普遍下滑,给我国工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持续改变、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持续优化、土地财政的转型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工业生产面临着成本上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黑色金属材料等传统板块,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尽管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能够逆势上涨,但这一现象可能更多地是受到特定行业需求强劲、供给端收紧或国际市场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掩盖我国生产端存在的整体性问题。
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出温和上扬的态势,其中蔬果、肉类价格的上涨尤为突出,这主要受到天气变动的影响。然而,随着天气的逐渐好转,这一影响预计将逐渐减弱。更值得关注的是,衣着价格、居住价格、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与医疗保健价格的上涨幅度缓慢,甚至部分项目还出现了降价趋势。此外,8月份的金融数据也显示出M2上升、M1下降以及居民贷款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少增的现象,这些都反映出受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观念转变以及预防性储蓄增加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消费市场需求的相对不足。
持续发力二三产业,助力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大力发展第二与第三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全球经济放缓及国内新旧动能转换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更是破解当前经济难题、提振经济活力的关键举措。
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这一国家经济的核心支柱上,其兴衰直接关联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乃至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强盛。因此,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必须坚决淘汰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转而加强技术研发,倾力打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前沿制造业领域,力求将制造业转型为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小微企业的角色不容忽视,它们是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应给予中小微企业充分的关注与支持,通过减税降费、融资扶持、市场拓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其转型发展营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机制,搭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为产业转型的大舞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三产业不仅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更是促进就业、带动居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推动力。在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首先既要保持餐饮、旅游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的稳健发展,也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力求实现服务业的多点开花、全面发展。其次应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入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之中,推动服务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提升其效率、品质与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强服务业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我们应致力于打造多元融合的发展新主体,探索产业融合的新路径,建立高效的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经济结构的有效转型与升级,为高质量发展与充分就业注入强劲的动力。(作者:阳旸、杨震宇,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