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40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谋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序幕,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释放出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成果丰硕、特点明显。一是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在外贸出口中呈现强劲增势,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风靡全球,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新主体蓬勃发展,激发了我国外贸新动能。二是货物贸易质效稳步提升。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年均增长近1.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年进出口总额。我国外贸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1.17万亿元,同比增长6.1%,规模再创新高。三是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长。我国吸引外资连续十年实现稳步增长,利用外资占全球跨国投资比重约15%。四是对外投资规模保持世界前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长达5%以上。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五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6%以上。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挑战。一是国内区域对外开放发展不平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水平不高、平台和通道的支撑能力不强,与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差距明显。近年来,我国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的货物进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之和仅占全国比重的20%左右,东部地区仍是开放型经济的主要集聚地,“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对外开放格局没有彻底改变。二是外部市场波动。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开放指数呈下滑趋势。欧美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甚嚣尘上,对我国外贸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进出口贸易受到挑战。三是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尚未建立。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外贸盈余对GDP的贡献下降至1%左右,国内大市场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但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未形成,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对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依然是严峻挑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会还涉及了扩大制度型开放、外贸体制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坚定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与决心。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不仅要提高国内区域开放水平和协同发展水平,也必须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促进国内外双循环中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一是实施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提高区域对外开放水平。聚焦制度型开放,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促进沿海—内陆、向东—向西的协同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引导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新格局,推动我国与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互利共赢。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自2013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全国已经陆续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新疆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形成东西南北中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二是实施更宽领域的市场开放,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不断扩大自主开放,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尤其是推动电信、医疗等领域的开放进程,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等,扩大对不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今年7月,144个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到全国37个口岸,带火了“中国游”。这一政策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不仅提高了入境中国的便利性与吸引力,同时扩大了中外人文交流,成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政策名片”。
三是实施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具有稳定国内大循环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双重功能。一方面,需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扩大内需,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继续提升参与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区域战略深度融合,扩大合作范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自贸试验区等先行先试,推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作者: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吕陈,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