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专门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生产力要素中人的因素,如何引导劳动者素质提升与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相协同,事关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了包括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等在内的19个新职业,使得2019年以来公布的新职业数量累计达到93个。这些新职业适应新产业发展需要,对劳动者工作任务提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可以以新职业发展为契机,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好地与新型劳动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相结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按照新职业的发展方向,优化高素质劳动者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职业发展导向下,以高等教育教学培养改革为重点,推动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体系的持续优化。一是高等院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诸如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新职业的出现,需要高等院校及时调整专业布局,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大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更多胜任新职业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高等院校强化产教融合培养。《决定》要求“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应该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等建立广泛联系,通过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平台,让专业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促使诸如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精准对接像口腔卫生技师这样的新职业。三是高等院校加强数字化的能力培养。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专门加注了数字职业,反映出职业发展的数字化导向,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重视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及能力,对接新职业对于具备数字化能力的劳动者的需要。
适应新职业的岗位要求,健全保障高素质劳动者的制度体系。政府部门引导建立健全新职业的制度支撑体系,保障高素质劳动者在新职业工作岗位上的稳定发展。一是政府部门应该优化资金投入。根据《决定》提出的“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要求,政府部门统筹培训资金投入,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现有劳动力存量资源的提质升级,使更多劳动者达到新职业对于岗位任务的新要求。二是要完善职业培训的基础能力建设。政府部门建好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和信息管理系统,引导职业院校、技工院校、龙头企业等培训主体,紧跟新职业的岗位任务,强化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培训内容、教学方式等基础能力建设,针对性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适应新职业任务要求。三是要做好新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设计。政府部门根据新职业对于劳动者能力的梯度要求,完善职业等级制度体系和认定机制,引导用人单位做好职业等级认定与岗位使用、工资待遇的有效衔接,激发从事新职业的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新职业的引领作用,促进劳动者与生产力的要素结合。围绕新职业的工作任务,促进符合新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加强新型劳动工具的研发与投入。政府部门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鼓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投入和更新诸如工业互联网设备、云计算管理平台、传感器标定设备等新型劳动工具,让工业互联网运维员、云网智能运维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这些高素质劳动者掌握“利器”,更好地在新职业岗位上“善其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做好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的开发工作。例如,针对数据这种与新职业工作相关的新的劳动对象,政府部门应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支持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数据挖掘、数据脱敏、数据交易等活动,使用户增长运营师、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员这类依赖数据作为劳动对象的新职业工作者,能够创造更多新价值,进而形成先进的生产力质态。(作者:刘晗,系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