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传统生产关系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性应用与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当前,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夯实创新制度基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至关重要。一种方法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健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要素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市场价值。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的力度。完善创新长效激励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三是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下放科技成果转化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优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环境,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四是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夯实人才自主培养基础,努力培育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攻关团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人才链、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此外,实施开放多元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加快构建人才市场流动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从而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需要优化市场环境,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壁垒,塑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二是完善市场基础经济制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保障。我们要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畅通市场退出渠道,营造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完善公平竞争的生产经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信用立法。三是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网络、交通物流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推动互联互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建设智能市场,适应以虚拟市场崛起为代表的市场形态变化,引导平台企业健康发展。四是持续建设市场监管机制。加强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构建事中事后监管长效机制,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变治标为治本、变事后治理为事前防范,确保市场健康发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一是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促进贸易、投资以及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交通往来等便利化,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二是搭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发挥开放功能区的创新资源优势,促进各功能区协同合作,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合作平台,集聚全球高质量资源要素,增强我国国际吸引力、影响力与带动力。三是进一步推动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制度环境,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四是要持续拓宽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体系,提升我国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增强国内外技术要素与人力资源互动,形成国内国际互利互惠开放创新新局面。(作者:黄庆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馨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本文系202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追加一般项目《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研究【批准号:2023YBZJ35】》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