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内容。构建什么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怎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时代必须把握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明确论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思想的演进。现代化没有也不应有定于一尊的模式。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资本和劳动尖锐对立的现代化,由此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生产力发展,但阶级剥削导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难以协调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往往先污染后治理,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也有过通过暴力殖民统治,将现代化建立在掠夺其他国家、制造他国落后基础上的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如高人均收入水平、高度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等),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中不合理的因素,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是强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明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5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3年1月,周恩来同志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里把之前提的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改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1975年1月,周恩来同志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客人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两天后,邓小平同志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其中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可见,新发展阶段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提出的关于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对我国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借鉴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坚实基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逻辑主线。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在新阶段,经济工作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思考和谋划。当今世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版图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所未有,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盛行。我国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必须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在论述现代化经济体系时对产业体系进行了深刻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二〇三五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内容,代表生产力的现代化。(作者:袁正,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