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毋庸讳言,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橄榄型”结构,这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
两会代表的期盼:实现收入分配的“橄榄型”结构。在2024年的两会上,如何保持居民收入的合理比例,是代表们期盼解决和关心的话题。如有的人大代表提出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优化收入分配机制的建议;有的代表建议以家庭为单位申报个税,使之更好调节收入,保障人民生活品质,发挥引导预期、提振消费的作用等等。总之,有效调节收入分配,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是本届两会代表的重要议题。
所谓橄榄型分配结构,又称纺锤型分配结构,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即在这种分配结构中,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最多,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均占少数。这样的收入分配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分配结构。
影响实现收入分配的“橄榄型”结构的因素。中国式财政现代化对财富积累机制的规范,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影响实现收入分配的“橄榄型”结构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财政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机会、过程与结果公平效应有待加强:一是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劳动要素起点公平效能有待提升;二是财政规范劳动、资本报酬提供体制的水平有待改善;现行财税政策规范行业报酬差距的能力有待加强;四是遗产税、房地产税等直接税尚未开征,整体税制累进性较低;五是未形成动态社会保障体系,转移性支出精准性与可持续性有待提升;六是第三次分配税收激励机制不完善,公益慈善捐赠规模有待提升。
第二方面,财政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机会、过程与结果公平联动机制有待完善:一是三次分配顶层设计存在优化空间,效率与公平仍有待推进。现阶段三次分配协同作用不明显,初次分配中各类型行业、城乡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仍较大,再分配中转移支付体系、税收制度累进性较弱;二是三次分配所用工具协同性较弱,规范财富积累的公平性有限。公共消费可改变个人消费差距,可缩小能力差距,促进国民能力普遍提升,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是最大的,且具有长期效果。税收和转移支付同样在三次分配精准调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各种调控工具的协同效应没有完全发挥;三是财政推进共同富裕层次较低,促进财富积累的自身能动性需要加强。现阶段三次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层次有待提升,具体地,对低收入者的政策尚集中在收入或者实物支持,较少关注更高层次的激励性财政政策,且社会保障体系处于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较低水平,难以激发低收入群体自发地向上流动的动力,尚未形成“益贫式增长”的财富积累格局。
实现收入分配的“橄榄型”结构的途径选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为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程度。调节收入差距过大、共同富裕不是消除差距,而是使差距保持在一种社会合意、社会认可的状态,包括财富、收入、消费等物质层面的差距,其根本要求是达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文明的提升。共同富裕的实质是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落脚点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只有做好三次分配调节的协调联动,才能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应涵盖收入分配的三个层次、财政政策的三个工具、共同富裕的三个维度。其中,收入分配的三个层次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基础性问题,实质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财政政策的三个工具涉及财政收入端与支出端,包括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性支付支出与税收收入,是全方位保障财富积累机制的机会、过程与结果公平的重要途径。
实现收入分配的“橄榄型”结构的途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包括:1.重视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的初级分配市场,在关注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性;2.强化再分配的精准调节功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确立公民权利,逐步缩小第二次分配差距;3.发挥三次分配的富民导向作用,政府要引导慈善捐赠投向低收入群体,引导社会志愿力量帮扶低收入群体,发展生计。二是对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的调节,包括:1.帮助低收入者“挣钱”——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市场竞争力;2.替低收入者“省钱”——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减轻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刚性支出;3.给低收入群体“发钱”——改进低保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收入保障力度。三是对高收入者收入公平的调节,包括:1.完善所得税,开征资本利得税;2.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3.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4.强化对网红经济的收入依法纳税的监管。四是强化第三次分配的再平衡作用。要注意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通过市场主导实现初次分配,通过税收形成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实现由政府主导的第二次分配,民营企业家通过关心公益、热心慈善,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第三次分配,是参与共同富裕进程的重要方式。(作者:杨志安,辽宁大学党委常委、地方政府债务研究院院长、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和免责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